臺南400變建城300?倒退「100年」文化局長這麼說

臺南市文化局代理局長林韋旭出席「府城隍巡城祭」記者會,說明爲何去年是臺南400今年變建城300年。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南迎接建城300年,但去年才辦過臺南400,「過了1年怎麼反而倒退100年?」令許多民衆混淆,臺南市文化局代理局長林韋旭出席「府城隍巡城祭」記者會表示,臺南府城是在1725年5月9日獲准建城,今年剛好滿300年,而臺南400是荷蘭人在安平築城起算,但可往前推到更久遠的文化,因此以臺南400爲代表而不是臺南400年。

林韋旭表示,一開始清廷不同意臺灣建城,是因臺灣地處偏遠,擔心萬一有人心占城官府就無法平亂,一直到朱一貴事件後,民間也一再發起,臺灣知府簽呈給皇帝,在1725年5月9日獲准建城,因此到2025年就剛好滿300年。而去年「臺南400」是以臺南代表臺灣的歷史,除了1624年荷蘭人在安平築熱蘭遮城建城算起400年,但還可以向前更早甚至史前文化,因此以400代表攸久的歷史而沒用「年」。

林韋旭說,臺灣府城隍廟的「府城隍 巡城祭」遶境巡城活動」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城隍爺是社稷神,代表是顧土地、顧城池很重要的神明,府城每年都有城隍遶境是保佑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今年活動將從大東門出發,依序經過大南門、大西門、大北門,最後回到臺灣府城隍廟參拜,透過遶行府城四座城門及城牆之範圍,象徵守護臺灣府城、護佑百姓的神聖使命。

林韋旭也說明四座城門的正確名稱,大東門「迎春門」,大南門「南寧門」、大西門「鎮海門」、大北門「拱辰門」,透過巡城和走讀活動,讓民衆瞭解府城門的歷史,包括城門和是如何成立的,與地理文化的關係,像大北門就和柴頭港溪有關,是非常豐富的地理和文化活動,帶領民衆進一步瞭解臺南府城。

臺南建城300年是藉由清代城牆營造的歷史探討城市治理的議題,重現城市紋理和歷史空間感的堆疊特色,目前唯一還可通行的城門是國定古蹟兌悅門;另遷移到成大校園內的是小西門(靖波門)。

臺灣府城隍最知名的「爾來了」牌匾。記者吳淑玲/攝影

府城大南門正確名稱是「寧南門」。記者吳淑玲/攝影

府城大東門正確名稱是「迎春門」。記者吳淑玲/攝影

府城大南門正確名稱是「寧南門」。記者吳淑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