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洽簽FTA 原來是一場騙局
還記得兩年前,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活靈活現地宣揚有關「臺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的種種好處。他將臺美洽籤自由貿易協定(FTA)妙喻爲小兩口的婚事;先是求婚成功,「臺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意謂着兩家人同意提親、安排訂婚、談妥聘金和嫁妝再籌備婚事。「結完婚後生小孩、建立家庭,最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圓滿家庭的結果」。結果是場春秋大夢,連聘金(即關稅減讓或零關稅)也沒個影兒,反而我們落得人財兩失,夢醒一場空。
不僅如此,在美國二三二條款的「國安關稅」結合「對等關稅」高稅率的夾殺下,我國幾無談判籌碼,犧牲我中小企業與農漁業是遲早的事,更別提臺美洽籤自由貿易協定。若再加上當初海峽兩岸ECFA的一盤好棋全給輸個精光,我們目前可說是兩頭落空,稱得上是國安危機。
在「對等關稅」的額外稅率下,對我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必然產生價格效果與替代效果。前者指的是高關稅帶動高物價,使得需求減少;後者是臺灣與貿易競爭對手國的「對等關稅」稅率差異,帶來需求替代效果。更讓人憂心的是,臺灣早已被邊緣化,跟主要國家日本、韓國、歐盟等都沒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不在CPTPP、RCEP裡面,更凸顯我國在全球商業競爭市場的劣勢。以「臺灣綠金」毛豆出口日本爲例,臺灣被課六個百分點的進口關稅,而泰國因與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卻是零關稅。
臺美農產品貿易是逆差(去年是廿八億美元),鉅額貿易順差的是我半導體、AI伺服器、資通訊(ICT)等產品,後者涉及美國的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是二三二條款「國安關稅」獵殺的主要對象。不過,今年三月美國貿易代表署向川普總統及國會提交「二○二五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再次點名臺灣對美豬、美牛、馬鈴薯、稻米、基改食品、米酒稅率等的限制爲「不必要的非關稅貿易障礙」,要求我國調整改善。不用等「臺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的農業談判,在二三二條款「國安關稅」的龐大壓力下,這些攸關國民食安與健康的「非關稅貿易障礙」,遲早要被剔除。
對我中小企業和農漁民而言,現在是「臺美FTA」與「兩岸ECFA」兩頭落空,全盤皆輸相當悲哀。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爲了養家活口、逃避高關稅障礙,我中小企業及農漁業將會大量出走;這可從中國大陸的「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從過去的個位數,激增至目前的卅六個看出趨勢。高關稅的衝擊影響,真可謂「爲淵驅魚,爲叢驅雀」。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佛裡曼將其預防衝突的「金色拱門理論」更新爲「戴爾理論」,認爲如果兩個地區同處於戴爾電腦的全球供應鏈,它們彼此永遠不會走向戰爭。抗中無法保臺,理盲必將誤國,「臺美FTA」原是一場騙局。商業必將改變世界,自救人救,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審慎思考是否加強兩岸市場的交流互動,重啓ECFA貨貿與服貿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