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忘了我記得」正夯…北市曝預立醫療決定困境

北市議員鍾沛君發現,北市邁入超高齡社會,去年逾8000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仍趕不上人口結構變化。此爲預立醫療決定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Netflix新劇「忘了我記得」探討失智病患與照顧者故事,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重要性受矚。議員發現,北市邁入超高齡社會,去年逾8000人簽署,仍趕不上人口結構變化,建議補助、增加服務量。衛生局不諱言,有限預算及醫護、社工不足是挑戰。

北市現有23家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機構,17家醫院、6家診所含聯醫門診部,民衆可透過個別諮商、團體諮商等方式參與簽署預立醫療決定,過程需有醫師、護理師及社工師在場。北市聯醫收費每人2250元,費用更是全北市最便宜;院方提供身心障礙、重度失智等對象全額補助,65歲以上長者則有800元補助。

議員鍾沛君指出,衛福部統計去年預立醫療決定書,全國2萬5816人簽署,北市8468人比其他縣市來得高,其中北市聯醫4044人最多,代表聯醫的前瞻性、臺北市民對於新觀念的接受度高。

鍾沛君說,從北市人口結構來看,去年底總人口逾249萬人,65歲以上57.4萬多人,比前年增加2.1萬多人;有意或已經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籤署的人數,遠遠跟不上人口結構變化,現況苦追高齡趨勢。

她認爲,除了政令宣導,聯醫有許多人預約,排診時間長,供不應求,最實質是費用補助,建議市府降低意願人的自負額負擔;也不應由聯醫一家獨挑大樑,應擴充提供服務的公私立醫療院所家數,才能讓病患自主政策的推進有機會跟上人口結構改變的速度,減緩醫療、長照系統的重負。另可提高參與諮商的專業醫事人員津貼。

北市聯醫總院長王智弘表示,超過200牀的醫療院所纔有資格施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意願人滿18歲即可簽署,但要有親友等至少2名見證人陪同一起諮商。

衛生局長黃建華說,北市去年完成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共8408人;他坦言,在目前有限的預算及醫護、社工不足的狀況,要增加服務量確實是挑戰,但在人力許可、培訓足夠的專業人才下,是有可能增加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數目。市府允諾,一個月內給相關方向的報告。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