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遭美籍員工集體訴訟

臺積電美國廠遭指控歧視美國籍員工,面臨集體訴訟,相關案件4月8日開庭審理。圖爲臺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臺積電提供)

圖爲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本報資料照片)

臺積電日前宣佈將對美國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約新臺幣3兆2814億元),獲川普總統的大力讚揚。香港英文《南華早報》8日報導說,臺積電或許因此躲過川普的關稅大棒,但外界卻忽略了它在美正面臨一樁集體訴訟案,遭指控歧視美國籍員工,而法庭上的攻防戲碼就將在下個月開演。

指非東亞裔員工 常遭幹部斥責

據報導,臺積電在美運營面臨從「歧視及敵視非東亞裔員工」到「性行爲不端」等諸多指控。相關案件定於4月8日,在北加州的聯邦法院開庭審理。近30名原告在集體訴狀中控訴道,「非來自東亞、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員工,經常受到臺灣管理層的斥責和叫罵,甚至當着同事的面。他們被指『懶惰』、『愚蠢』,僅僅因爲他們是美國人。」

臺積電否認這些指控。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厂部分員工也支持公司立場,稱指控不實,擔心可能破壞臺積電在美生產先進晶片的努力。截至去年,臺積電在美國約有2200名員工,半數來自臺灣。公司在上週回覆《南華早報》的詢問時則說,其在美員工總數已接近3000人,「過半數僱用美國員工」。

相關訴訟最初由臺積電北美子公司招聘經理郝溫頓(Deborah Howington)於去年8月,在加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提起,指控臺積電幹部對種族和公民身分存有歧視,且該公司存在「普遍和嚴重」的「敵視性工作環境」。

亞利桑那蓋廠 魏董稱受盡艱難

去年11月,該案重新以集體訴訟的形式提交,當時有13名原告,包括來自美國、墨西哥、奈及利亞、歐洲和韓國的員工,他們要求賠償,以糾正臺積電的歧視行爲。現在原告人數上升至30人,其中16人住在亞利桑那。這些原告多爲白人、拉丁裔、非裔美國人,亞裔原告則包括韓國人和伊朗人。

原告的指控包括,臺積電針對「非東亞裔及非臺灣/大陸籍員工」,「故意拒絕提供資訊及訓練」,還以中文召開業務會議,而且「更嚴厲考覈他們」,以阻止這些員工晉升。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1月16日在臺大EMBA百川講座,以「如果沒有臺積電」爲題演講時,就提到「我們在亞利桑那州,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受盡各種訓練」,訴說着在沙漠中蓋廠的各種艱難,以及工作文化的極大差異。包括美方不知如何蓋生產線、因應工會與制定新規則,及克服當地政府行政速度等。

除了蓋廠困難,美國的工作文化跟與臺灣截然不同,不具名的員工透露,美國人工作真的很隨性,在臺灣如果是半夜打電話要求回公司處理事情,所有人就是鼻子摸摸以最快速度回廠,經理副理以上的主管在隔天看報告就可以。

工作文化差異 管理態度待改變

在美國廠若需要半夜輪班,美籍員工多半不願意,且半夜打電話也不會有人接,反而是臺灣籍的主管、資深工程師趕回公司,他說「這也不怪美國人,畢竟工作文化差異真的很大,他們下班就是下班」;同時也有工作紀律的問題,由於無塵室距離廁所有段距離,且要脫無塵衣太麻煩,就有員工尿在手套裡綁起來丟在無塵室角落,而這在臺灣還沒遇過。

半導體業內主管指出,工作文化差異可以用幾句話去解釋,但是美國員工自我的意識較強烈,根本沒辦法把臺灣工作的做法照搬到美國實施,同時中階主管的管理態度若還是跟臺灣一樣,就很容易有文化上的衝突,甚至對簿公堂,對美國員工來說,鄰近的英特爾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未來人才更加短缺,可能會有其他科技大廠來挖人,甚至臺籍的工程師都有可能被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