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文學獎 新詩首獎ChatGPT入文 問「戀愛問題」評審印象深刻
由聯合報副刊、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自2003年創立至今,已邁入第22屆,得獎者最高可得30元獎學金。隨着AI時代的到來,文學獎也面臨更多新挑戰,今年的新詩組首獎,在高中生的筆下,幽默地用AI詢問戀愛問題,讓評審團印象深刻。聯合報社長遊美月說,在資訊爆炸的當下,仍有這麼多的年輕人願意用文字用心體會,令人非常感動。
小說組評審委員代表鍾文音昨日在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贈獎典禮上致詞時表示,今年文學獎的「青春發動機」非常強大,評審團成員之間有很多辯證,像是老靈魂與青春日常生活,小說抒情化、散文化與戲劇化,還有傳統與科技。
參與評審更讓鍾文音首次進入AI的世界,她笑稱,以前寫作就是用手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一點都不想動用到任何機器」,但作爲評審必須與時俱進。而她也體會到,因爲個體的體驗難以超越,「我們比任何世代都需要文學」。
談到AI,今年新詩組首獎、惠文高中二年級學生陳冠勳甚至把AI對話寫入詩作〈自主學習〉。「第一次傳訊息⋯⋯她回了一個『嗯』/問ChatGPT,什麼意思/竟然有四種解釋/1. 不太感興趣(但不想直接拒絕)/2. 沒想太多,只是被動迴應⋯⋯」新詩組評審須文蔚分析,這首詩體現手機時代獨有的語感,與AI的對話形式靈活卻不失深度。
陳冠勳致詞時則坦言,雖然得了獎,他還是對自己有點沒自信。有朋友看到他的作品,對於詩中出現AI模擬問答,質疑這東西也太新了;8月的裁判會前,想到要和其他得獎者面對面,他還焦慮地問ChatGPT:「要怎麼樣可以看起來像讀過很多文學書的文學人?」直到當面聽到須文蔚讚許,陳冠勳說,才真的有了作品完成時的「到達」之感。
AI爲文學界帶來新的挑戰,散文組評審委員代表陳義芝提到,過往常討論散文是否要寫真實經歷,他認爲,文本內容真不真實才是要講究的。陳義芝今年評了兩個文學獎,過程中發現有作者從網路上引用了錯誤、不存在的典故,他提醒,網路時代訊息取得非常容易,但真假難辨,身爲文學創作者對文字要更加嚴謹。
受到臺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短篇小說、散文、新詩首獎得主分別可獲得30萬、15萬、10萬元獎學金,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致詞時說,他在年輕時曾對文史感興趣,後來在家人的期望之下走向理工,最後投入電晶體研究。後來有機會成立臺積電文教基金會,便欣然決定藉此與聯合報共同成立文學獎。
遊美月進一步提到,曾繁城雖是科技人,心中卻有一個文藝青年。當初成立文學獎,就是希望能給年輕人的自由心靈一個舞臺。在資訊爆炸、AI接管文字的當下,仍然有這麼多的年輕人願意用文字用心體會,與世界對話、與自己對話,在文學獎成立22年的此刻,令人非常感動。
2025第二十二屆「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下午在孫運璇科技•人文紀念館舉行贈獎典禮,得獎人與評審委員、主辦單位代表合影。記者林伯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