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千億美元投資 《晶片戰爭》作者米勒揭背後盤算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左)日前在白宮宣佈,臺積電增加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不但規畫建造3座晶圓廠,還會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美聯社)

臺積電宣佈在美增加千億美元大投資,雖然臺積電尚未提具體投資細節,包括產能和量產時程,但《晶片戰爭》作者米勒 (Chris Miller)日前 在《金融時報》撰文,道出臺積電背後盤算及擔憂。米勒認爲臺積電希望能借由此宣佈,避開川普政府施予高關稅威脅及不必要的反壟斷調查。

米勒在文章強調,臺積電宣佈新的1000億美元投資計劃,是觀察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升溫的關稅戰之後。他特別點出「川普曾經揚言要對臺灣進行報復,指控臺灣『竊取』」美國的生意。」

那麼,臺積電和臺灣能從這項宣佈中獲得什麼?米勒道出臺積電背後的盤算,認爲這項投資能得到的是關稅威脅的紓解。

米勒表示,川普曾經警告臺灣,未來可能面臨「25%、30%甚至50%」的關稅。身爲這個產業的主導供應商,臺積電當然能夠將部分因關稅而上漲的價格轉嫁給客戶。但如果這些新廠能一開始就避免關稅,這筆投資或許相當划算。

另一個讓臺積電擔憂的問題是,正如川普所說:「臺灣幾乎壟斷高階處理器。」從AT&T到IBM,從微軟到Alphabet,有90%市佔率的科技公司在過去常因爲涉嫌壟斷而跟反托拉斯執法機構糾纏不休,而臺積電在先進晶片製造領域正是如此。這也成爲臺積電鞏固跟美國政府關係的一大理由,畢竟該屆政府對科技反壟斷議題一向立場強硬。

米勒認爲,臺積電在美國打算再新增三座,同時還將興建兩座先進封裝廠以及一座研發中心。這些廠區的建造時程、產能以及技術細節尚未明朗,但臺積電表示這些產能將用於生產AI晶片。雖然美國廠區佔臺積電整體營運中的比重仍然不大,不過在先進製程所佔的比重會相對提高。這筆投資更鞏固美國在先進晶片製造領域的重要地位,僅次於臺灣和南韓。

臺積電的客戶主要是美國的大型晶片設計公司,例如輝達、蘋果以及超微,他們對於製造據點的進一步地理分散化表示歡迎然而他們也會關注成本問題。臺積電在美國營運期間雖然已經累積一定效率,但在美國的生產成本還是高於臺灣。雖然臺積電和它的客戶或許可以藉此避開關稅,但最終還是會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

他也點出臺積電的這項宣佈,對另外兩家主要先進晶片製造商三星和英特爾都構成嚴峻挑戰。這兩家公司一直宣傳自己更能降低跟中國相關的風險,並強調自身是可靠的供應商。然而,隨着臺積電在美國的佈局擴大,他們的這項說法將更難成立。

延伸閱讀

臺積電千元保衛戰 陸行之這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