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赴美掀論戰!元老級「第9號員工」曝心聲:需要全社會祝福
臺積電第九號員工、前副總經理陳健邦,解碼臺積電的全球戰略。(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積電宣佈對美國擴大投資,引發全球關注,在臺灣也引發正反不同意見,尤其許多人憂心核心技術外流、臺積電變美積電,臺灣優勢被美國掏空。對此,臺積電元老級員工、臺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也是公司前副總經理陳健邦昨(11日)罕見受訪發聲,直言臺積電赴美是命運與時機交會,攸關臺積電及臺灣半導體生存關鍵,因此需要全社會的祝福,大家團結、再創奇蹟。
他也說,臺灣不應自稱有「矽盾」,臺積電也不想被推到晶片戰爭最前線。
陳健邦是臺積電編號第9號的元老級員工,1980至1987年在工研院服務,當工研院技術轉移到臺積電時,就是團隊的核心成員,也負責許多重要廠房建造跟營運。關於近日的臺積電赴美擴大投資話題,由臺灣事實查覈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的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11日播出陳健邦的專訪,表達看法。
他先強調已非現任臺積電員工,無法評論臺積電本身。但作爲深知臺積電運作的「老臣」,他先澄清一說法,呼籲臺灣官員應該讓「矽盾」一詞從字典消失。他以美女爲例說,別人稱讚「美女」當然沒問題,但不要自稱是美女;並表示,以前臺積電高階主管就說過,「我們絕對不要在晶片戰爭被推到最前線」,外國人喜歡說「矽盾」,但我們最好不要用。
針對臺積電爲何要大規模到美國設廠,意義何在?陳健邦表示,客戶希望我們到美國,爲了美國、爲了我們自己,這是一個臺灣半導體「生存問題」,我們要去,只是規模要做多大,那能否成功?美國人要跟臺灣站在一條線上。他說,假如美國人自己可做,我們不需要去,美國也不需要找我們過去;他直言,這東西很困難,絕對比潛艦國造、登陸月球困難。至於「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要實現,就是要做到張忠謀2018年退休那天講的「團結合作、我相信臺積會屢創奇蹟」。
陳健邦提到,30年前臺積電所有高階主管和員工絕對不相信公司會走到今天規模跟地位;曾有日韓媒體問臺積電「奇蹟、神話」怎麼達成?他認爲,神話要實現就是臺積電本身要團結合作,還有臺灣人團結合作,董事長魏哲家也在總統府記者會中提到「沒有政府支持,臺灣社會大衆支持都不可能達成」。他提及,張忠謀曾講過客戶至上的重要性,客戶對臺積電而言形同生存關鍵,此次臺積電赴美大投資也一樣,這麼重要的決定既是臺積電也是臺灣半導體生存關鍵。
陳健邦也建議政府在教育文化面要提供臺積電赴美協助。他說,若是缺乏臺積電員工家屬的支持,赴美設廠不可能成功;「未來要在亞利桑那沙漠蓋出那麼多工廠,要派很多人攜家帶眷,那要給員工、家屬什麼條件」?他說,蓋廠之前除了宿舍很重要,應該要有學校,例如稱做鳳凰城臺商子弟學校,或是國際學校,甚至可學以前荷蘭人做法,大舉移民事業的地方,要把家屬照顧放在第一優先,成爲員工海外安定力量。陳健邦認爲,投資美國的1千億美元中,可能至少要拿10億美金蓋一個有臺灣特色的國際學校,讓這些人在當地積極發展,讓有些非長期待在美國的員工,能夠銜接回臺的教育。他強調,這可以變當地華人的精神中心,也比蓋工廠重要多了!變成臺灣國力延伸,除了能融入當地,也能拉入當地各方人馬。
陳健邦直言,海外有一個臺灣的當地社區鄉鎮,成爲精神重心,教育部、外交部要主動負起責任!
至於最先進製程、核心研發能根留臺灣嗎?陳健邦指出,自己已離開技術20年,但坦白講就算把臺積電所有制程送給英特爾,它一樣做不出來,中間有太多眉眉角角,與其討論技術外流,趕快把做出來的晶片製造終端產品更重要。他強調,一個新技術出來到成熟,臺積電內部也需要2、3年才能穩定成熟,「半生不熟的東西,絕對不敢搬到美國,搬過去也沒有用,只是會製造災難!」與其擔心技術外流,不如更進一步想晶片的終端應用。
陳健邦語重心長說,張忠謀在自傳裡面曾提及自己1985年到臺灣,是一場與「命運的約會」,因此這次臺積電要不要去美國,也是如今的時空變成「命運的約會」,時間錯過就沒有,這時候臺灣政府、臺積電都需要非常好的領導人跟臺灣民衆祝福,還有團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