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赴美建廠隱憂!郭智輝:供應鏈可能7年後跟進外移

▲行政院長卓榮泰、經濟部長郭智輝。(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楊庭蒝/綜合報導

隨着美國對中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劇及貿易保護主義升溫,臺積電赴美設廠對臺灣產業鏈的潛在影響引發關注。今日立法院施政總質詢中,國民黨立委牛煦庭質詢經濟部長郭智輝,針對臺積電美國設廠是否帶動供應鏈外移、以及臺幣升值對產業的衝擊提出疑問。郭智輝坦言,供應鏈外移需待臺積電美國6座晶圓廠全數完工,預估「可能是7、8年後的事情」,但影響不容小覷。

牛煦庭指出,美國透過談判積極引導臺灣關鍵產業赴美投資,特別是臺積電擴大設廠計劃,可能牽動上下游供應鏈跟進。他質疑,政府是否掌握臺積電赴美后,供應鏈外移的規模與影響?郭智輝迴應,目前臺積電美國廠的產量尚不足以吸引整條供應鏈遷移,「除非臺積電把6座晶圓廠都蓋好,供應鏈纔可能過去,可能是7、8年後的事情。」他強調,短期內供應鏈外移的風險有限,但長期趨勢需密切觀察。

行政院長卓榮泰補充,政府已與化學原料等相關業者討論臺積電赴美設廠的後續影響。他表示,當前產量規模尚未構成供應鏈跟進的必要條件,但若未來產量大幅提升,業者可能需重新評估佈局。卓榮泰強調,政府致力於「根留臺灣」,避免產業空洞化,但也坦言,若供應鏈不跟進,臺積電在美設廠可能面臨獨立運營的挑戰。

牛煦庭進一步追問,若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美元貶值政策,導致臺幣升值至1美元兌28至30元,是否引發製造業倒閉潮?郭智輝表示,初步評估顯示,臺幣大幅升值將影響約5%的產業,涉及12.5萬就業人口,衝擊程度介於3%至14%之間,詳細數據仍在分析中。他坦言,出口導向產業將首當其衝,特別是面臨美國高關稅壓力的企業。

除了臺積電,牛煦庭也提及印刷電路板(PCB)與伺服器(ICT)產業可能的外移趨勢。郭智輝迴應,這些產業在美國已有設廠基礎,隨着美國市場需求增長,部分廠商可能調整佈局以因應關稅與市場變化。

對於供應鏈外移的討論,網路輿論反應強烈。部分網友質疑政府說法過於樂觀,認爲「7、8年」的時間表低估了美國建廠速度與補貼吸引力,批評官方「先否認再承認」的應對模式。也有意見指出,供應鏈外移不僅影響就業與經濟,還可能削弱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呼籲政府提出更積極的因應策略。

卓榮泰重申,政府將持續與產業溝通,確保臺灣產業根基穩固,並密切監控匯率、關稅與國際局勢變化。郭智輝則表示,經濟部正進行更細緻的影響評估,並與相關部門合作,預備因應供應鏈外移與匯率波動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