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長認了 臺積美6廠完工 供應鏈恐外移

經濟部長郭智輝29日在立法院答詢時坦言,臺積電在美國6座廠房若都完工,供應鏈未來確實有外移可能,約是7、8年後的事情。(姚志平攝)

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率部會首長赴立法院施政報告並備詢,藍委牛煦庭關心臺積電赴美設廠引發供應鏈外移疑慮,臺灣產業界擔心出現破窗效應,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臺積電目前在美國的產量尚不足,但坦言若美國6座晶圓廠全數完工,供應鏈可能移轉,「應是7、8年後的事」。

牛煦庭昨質詢時提到,美方透過談判要求臺灣擴大對美投資,意圖引導關鍵產業赴美設廠,恐重演當年日本產業出走的情形。他強調,PCB(印刷電路板)產業與伺服器製造商近年準備在美國佈局,產業外移風險正逐步浮現,桃園蘆竹一帶的PCB業者雖短期內仍有剛性需求支撐,但對未來趨勢高度焦慮。

牛煦庭接着說,譬如臺積電是國家戰略核心產業,若其赴美設廠導致大批供應鏈出走,後續將牽動整體制造業體質與就業結構,政府應事前做好沙盤推演,針對無法外移產業的訂單與生存空間,提出配套因應。

郭智輝表示,PCB與ICT(資通訊技術)產業本就在美國設有據點,隨着當地需求變化,廠商會做出配置調整,目前而言,尚未形成全面外移潮,不過若臺積電在美國6座晶圓廠全部完工,供應鏈確實可能跟着移轉,但那是7、8年後的事。卓榮泰也指出,若供應鏈選擇不去美國,當地可能另起爐竈,扶植潛在競爭對手。

針對臺灣半導體供應鏈外移說法,供應鏈高層坦言,臺積電計劃是在亞利桑那州規畫超大型晶圓廠的產業聚落,除了6座晶圓廠外,還有2座先進封裝廠以及1座研發中心,預期2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佔比達到30%,因此供應鏈外移是必然的結果,否則原物料都要從臺灣送過去太不實際。

該名高層表示,從「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佔比30%」就可以知道,EUV光罩盒、先進製程靶材、真空吸盤以及相關污染防治的供應鏈,一定會跟着過去,這些供應商不會、也不能,放棄臺積電在美國的生意。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表示,全球供應鏈從川普1.0的2016年開始從大陸外移,就已從長鏈變爲短鏈,並強調在地生產以及分散風險,因爲地緣政治以及疫情的影響,也讓全球供應鏈從全球化走向區域化或者是拼湊化的新常態。林偉智認爲,應關注的是,重要研發有沒有留在臺灣,總部設在哪邊,有沒有繳稅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