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大手筆投資美國 《晶片戰爭》作者揭背後2考量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強調「加碼美國不影響臺灣」。(中時資料照)

臺積電加碼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摺合約3.3兆元新臺幣),計劃興建6座晶圓廠,引發外界關注,《晶片戰爭》作者米勒 (Chris Miller)在 《金融時報》撰文分析臺積電的盤算,可能想借此避開川普政府的高關稅威脅,以及不必要的反壟斷調查。

臺積電希望得到什麼?米勒分析是減輕關稅威脅,川普過去警告臺灣可能面臨高達25%、30%或50%的關稅,臺積電作爲該行業的主要供應商,勢必會將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轉嫁給客戶,但如果一開始就能避免關稅,這筆投資可能很划算。

米勒認爲臺積電的第二個擔憂是,如川普曾說,「臺灣幾乎壟斷高階處理器,包括從AT&T到IBM,從微軟到Alphabet」,對於臺積電這樣擁有90%市佔的科技公司來說,歷來很常見與反壟斷機構的糾葛,臺積電的做法,是與在科技反壟斷問題態度強硬的政府鞏固好關係。

臺積電加碼在美國投資,米勒進一步分析,將使競爭對手三星和英特爾面臨棘手的問題,這兩家公司一直標榜自己是可靠的供應商,受大陸相關風險的影響較小,但隨着臺積電擴大在美業務,這種說法越來越難以成立。

針對外界擔憂「矽盾」流失問題,米勒強調,即使臺積電加碼美國設廠,臺積電大部分生產仍將留在臺灣,「臺灣總統希望透過投資美國,換取川普對臺灣保護的承諾,臺積電因此將其未來押注於與美國更緊密的聯繫。」

米勒提到,對於美國來說,臺積電這筆投資在先進製程所佔的比重會提高,將更鞏固美國在先進晶片製造領域的重要地位,僅次於臺灣和南韓。

米勒說,如果臺積電美國新廠包括先進封裝技術,AI加速器就可以在美國完全生產,另外包括富士康等其他臺灣公司也計劃在美建立新工廠,生產AI伺服器。即使在這些新投資後,美國仍然不會擁有尖端的AI供應鏈,但卻可降低在臺灣生產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