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水實控人易主 業績連年虧損

本報記者 陳家運 北京報道

近日,上海太和水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和水”,605081.SH)控股股東、實控人何文輝簽署總價3.97億元的股權轉讓協議。這家上市僅三年的水環境治理企業即將迎來控制權更迭。另外,其業績表現並不樂觀,近幾年連續虧損。

對於股權轉讓和業績虧損問題,太和水相關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以公告爲準。

中研普華研究員袁靜美向記者表示,從太和水近年來的業績狀況來看,公司自2022年連續虧損,2024年雖有一定變化但虧損依舊。何文輝此次轉讓股權,或許能快速獲取資金,緩解公司面臨的資金緊張局面。袁靜美分析認爲,太和水業務開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長期虧損使得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通過此次高達3.97億元的股權轉讓款,若能合理規劃用於公司運營,或許能改善資金流,助力業務的穩定與發展。

控制權易主

2025年4月7日,對於太和水而言是一個關鍵節點。當日,何文輝與北京欣欣炫燦科技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北京欣欣”)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擬以每股29.18元的價格轉讓1358.96萬股,總價高達3.97億元。這一交易規模佔據公司總股本的12%,完成後何文輝持股比例將降至10.56%,而北京欣欣則一躍成爲新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18%。

爲確保控制權的平穩過渡與後續佈局,雙方還簽訂了《表決權委託及放棄協議》。何文輝將679.48萬股表決權委託給北京欣欣,同時永久放棄剩餘516.91萬股的表決權。這一系列操作意味着北京欣欣實際控制的表決權股份達到2038.45萬股,佔總股本的18%,太和水實際控制人變更爲何凡、蔣利順、董津。

對於上述交易,太和水方面表示,基於自身資金需求、資本規劃以及促進上市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規劃,而出售上市公司控制權。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欣欣成立於2025年3月10日,僅一個月時間雙方就簽署了上述協議。在如此短時間內便參與大額股權交易,引發外界諸多猜測。其三位共同實際控制人何凡、蔣利順、董津有着豐富的股權投資與企業收併購經驗,他們的入局能否爲太和水帶來新的資本運作思路與戰略方向,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袁靜美看來,太和水目前在水生態修復主業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嘗試跨界算力業務也未取得明顯成效。新控股股東北京欣欣的介入,可能帶來全新的戰略思路和資源。何文輝轉讓股權並委託表決權,表明他期望藉助新股東的力量,對公司業務進行重新梳理與規劃,尋找更具潛力的發展方向,實現業務的轉型升級,擺脫當前業績不佳的困境。

業績連虧或觸發退市警報

回顧太和水上市以來的業績表現,可謂是一路坎坷。

2021年,太和水上市首年業績便“變臉”。當年營業收入爲4.6億元,較上年下降17.8%;淨利潤爲0.92億元,同比下降43.34%。公司將此歸咎於項目重點區域新冠疫情反覆、河南洪澇災害以及地方政府延緩項目推進等外部因素。

然而,此後太和水業績並未好轉,反而每況愈下。2022年和2023年,公司連續虧損,營業收入分別降至2.05億元和1.83億元,淨利潤更是虧損1.6億元和2.87億元。進入2024年,頹勢依舊延續,太和水發佈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4年扣非後淨利潤虧損2.73億元至3.3億元。若2024年年報披露後財務指標仍不達標,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對此,袁靜美表示,太和水主要客戶爲地方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受宏觀經濟波動、財政狀況影響,地方政府在水環境治理項目上的資金投入和項目推進速度放緩。公司出於工程款可回收性考慮,放緩項目進度,在建項目減少,直接導致當期工程收入下滑。比如2021年公司提到的項目重點區域新冠疫情反覆,以及河南洪澇災害,干擾了項目的正常實施,進而影響收入確認與成本控制,拖累業績。

“2024年度太和水爲加速回款,推動存量項目結算,但項目結算扣減對當期營業收入衝減影響較大。公司客戶回款結算週期加長、回款難度增加,依據會計準則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和合同資產減值準備。部分款項甚至無法收回,採取個別認定。大量的壞賬計提和資產減值嚴重侵蝕利潤,使公司財務狀況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了虧損程度。”袁靜美告訴記者。

此外,袁靜美表示,太和水嘗試跨界進入算力業務,但未能有效整合資源實現盈利。一方面,跨界業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技術研發、設備採購、人才引入等,增加了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在新領域缺乏經驗和市場份額,未能及時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分散了公司在主業上的精力與資源,導致新舊業務都未能良好發展,共同導致業績下滑。

(編輯:董曙光 審覈: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