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航平均船齡僅5-6年、持續汰換降碳稅 下半年市場轉好跡象明顯

▲右起臺航業務協理遊元旺、總經理仇忠林、副總經理陳建州、財務經理蔣克培在法說會上。(圖/臺航提供)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臺航(2617)昨(19)日下午舉辦法法說會,公司總經理仇忠林指出,公司船隊平均船齡5-6年,船齡最高的僅12年,公司將持續進行船隊更新,以節能船應對國際海事組織(IMO)預計2028年開始收取的碳稅。今年下半年散裝船運市場利多因素多,市場好轉跡象明顯,公司業績估計也將優於上半年。

根據IMO MEPC(83)會議提出溫室氣體減排中期措施案,預計2028.01.01生效,國際航線總噸位5000以上船舶,需符合年度燃料溫室氣體強度(GFI)目標值。若船舶GFI達成值超過「直接合規年度目標」,則超額的排放量,需按二氧化碳排量(tCO2eq)繳交每噸100美元至IMO淨零基金。若再超出「基本年度目標」,超出的排放量費率將達380美金/tCO2eq。

爲計算GFI達成值,將建立永續性燃料驗證機制和燃料生命週期標籤,以搭配海運燃料全生命週期溫室氣體強度準則,計算燃料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確定碳強度指標(Cll)2027~2030年折減係數,每年加嚴2.625%

爲因應實施溫室氣體減排,臺航公司將持續船舶汰換、建造節能船舶,加強船舶操作、維護管理,並偕同租家積極面對。

今年上半年散裝船運市場因爲美國的關稅政策,影響到經貿與運輸市場,下半年關稅問題大致底定,加上西非鋁礬土需求旺盛,西非西芒度鐵礦場預計11月開始量產,而澳洲到中國的航程約兩千海浬、14天航程,西非則需三倍數,市場對於大型散裝船需求將大幅提高,其他礦產與穀物等都將轉至中小型散裝船,有利整體散裝船運運價提升。

仇忠林指出,散裝船運價市場有利因素包括新船訂單佔船隊(10.9%)仍處於健康合理水準;CII及歐盟ETS、FuelEU Maritime促使船速下降等因素將導致船噸供給成長減少;紅海航道危機尚未解除,船舶遠繞;烏俄戰爭如結束帶來重建需求。

不利因素則包括中國國內煤炭生產增加、內蒙陸運煤炭增加及再生能源比例提高等因素造成煤炭海運進口量減少;美國的高關稅政策打擊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及出口,對大宗物資海運需求可能減少;美、中關稅談判未定,未來仍有貿易戰之可能。

整體來看,未來中、小型幹散貨船型運價看好,公司港勤及代營業務持續、中油觀塘港LNG拖船25年合約(建造5艘拖船,2艘交通船)、已於2023年4月完成交船營運,將持續拓展相關代營業務;船舶持續汰舊、年輕化、效能至上,4艘散裝船在建,其中兩艘4萬噸級於明年第二季交船;新客輪澎湖輪於去年9月開始營運,加強行銷擴展客源,增加營收。

臺航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約新臺幣20.45億元,獲利4.21億元,EPS1.01元,下半年因中國啓動約新臺幣5兆元的西藏水力發電工程計劃,增加大基建需求的想像空間,市場進入傳統旺季,加上西非西芒度礦場開始量產,估計本業獲利將會拉昇;另公司擁有的3.7萬張陽明(2609)股票,第三季約有2.78億元現金股利進帳,將爲EPS增添0.665元。

臺航去年年初已訂造2艘4萬載重噸散裝新船,預計2026上半年交船營運外,114年初另訂造2艘6.4萬載重噸散裝新船,預計2028年第三、四季交船,目前於日本建造中之散裝貨輪共有4艘。

另外美國貿易代表宣告對中國建造之船舶靠泊美國港口,今年10月14日起徵收額外之港口費(載重噸8萬噸以下船舶豁免),由於臺航船隊均在日本建造,這項措施對該公司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