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危機非北京主動攻臺?專家: 真正導火線恐爆戰爭
臺海緊張局勢升高,引發外界擔憂北京與臺北可能很快捲入戰爭。(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海局勢持續升溫,外界普遍擔憂北京與臺北可能在未來捲入戰爭。根據《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12日分析,多數人聚焦於兩種傳統途徑:一是「選擇性戰爭」,即北京在權衡經濟、軍事與政治代價後,主動以武力奪取臺灣;二是「必要性戰爭」,若臺灣跨越中國大陸認爲無法容忍的政治紅線,例如正式宣佈獨立,則北京可能不惜代價動武。
然而,報導強調,第三種「偶發性戰爭」更可能成爲現實,一場小規模摩擦或誤判,極可能迅速演變爲全面戰爭。不同於可透過強化威懾或避免法理獨立來化解的前兩種戰爭,「偶發性戰爭」難以完全避免,但可透過領導人的謹慎外交與溝通管控風險。
分析指出,中臺需要維持秘密管道,以便討論危機預防與降溫方案;美國與臺灣則須加強對話,確立危機決策機制,同時維持「戰略模糊」,保留彈性應對空間。中國大陸方面也必須對軍事行動保持克制,避免因個別飛行員或艦艇過度冒進,引爆不必要的衝突。
文章進一步回顧歷史經驗,指出三大因素會加劇偶發性戰爭風險。首先,對立軍隊的頻繁接觸容易引發擦槍走火;其次,國內政治壓力使領導人難以示弱,特別當涉及威望與國家榮譽;最後,盟友的動員往往使衝突升級,因爲各國擔心不履行承諾會削弱自身的國際可信度。這三項因素如今在臺海均已出現。
近年來,中共軍機與艦艇日益逼近臺灣本島與外島,頻繁跨越臺海中線,甚至進入臺灣毗連區。未來隨着臺灣逐漸習慣此類高壓行動,其震懾效果將逐步減弱,解放軍可能選擇承擔更大風險來加強施壓,增加擦撞或誤判的可能性。一旦意外發生,政治考量將使兩岸領導人難以退讓,找到「下臺階」的空間非常有限。
此外,雖然臺灣沒有正式軍事盟友,但美國的角色可能使危機進一步擴大。美國若採取「戰略清晰」,承諾在臺海危機時立即出兵,將迫使華府快速反應,增加誤判升級的風險;相較之下,維持「戰略模糊」反而能提供更多判斷與調整空間。川普政府未對臺作出明確軍事保證,被視爲有助降低衝突升級可能性。
然而,《外交事務》警告,僅靠預防並不足夠。美臺仍缺乏針對「偶發性戰爭」的具體應對計劃。目前大多數兵棋推演假設北京是蓄意動武,卻忽略了意外引發危機的情境。若在毫無準備下被迫即興反應,結果可能比計劃中的戰爭更危險,甚至引發另一場震撼全球的重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