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緊繃 外媒曝臺積電擴張全球「最大挑戰」不是錢

面對臺海風險逐漸升高,臺灣最重要的企業之一臺積電如常運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面對臺海風險逐漸升高,臺灣最重要的企業之一臺積電如常運轉,不僅交出創紀錄的財報成績,還加速推進全球擴張計劃,從亞利桑那到日本、德國都在佈局,而外媒指出臺積電若出走臺灣,繼續擴張全球版圖,未來將迎接的挑戰會是什麼。

綜合《經濟學人》與外媒報導,在臺灣,臺積電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當地人稱它爲「護國神山」,在難以量化的層面上,它對國家安全有所貢獻。理論認爲,只要中國大陸仍仰賴臺積電的晶片,它就會猶豫是否攻打臺灣。這使得臺積電的全球擴張變得格外敏感。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瓦瑟(Becca Wasser)指出,臺灣正面臨艱難的平衡:既要保留足夠多的臺積電業務在本土,以維持其戰略不可替代性,同時又要回應盟友希望降低對臺依賴的訴求。

2022年,時任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警告,北京攻臺將使公司晶圓廠癱瘓,因爲這些工廠仰賴與外界的「即時連線」。美國五角大廈現任政策主管柯爾比(Elbridge Colby)更進一步主張,若陸攻臺,應摧毀這些晶圓廠。無論結果如何,全球供應鏈都將陷入混亂。

臺積電則不願在假設情境上糾結。黃仁昭認爲,市場如今更爲務實。但報導指出,雖然他沒有明說,但弦外之音是:投資人已經將地緣風險計入價格,不再過度焦慮。他暗示,如果戰爭真的爆發,也不會只限於臺灣,鄰近地區都會被波及。屆時,值得擔心的將遠不止晶片生產。

報導認爲這種觀點或許過於樂觀。即便亞利桑那的新廠如預期運作,全球三分之二的先進晶片仍會在臺灣生產。公司的最先進製程技術與幾乎全部的研發仍將留在本土。海外晶圓廠設計上至少會落後一個世代。

除了地緣政治,其他風險也在醞釀。隨着臺積電不斷推進製程極限,它也可能出現失誤。2015年美國的英特爾在新節點上出現失足,才讓臺積電後來居上。對手雖然受挫,但依舊強勁。

推動臺積電近年成長的AI熱潮也可能降溫。關稅則可能削弱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而這類產品佔臺積電營收的40%。此外,半導體產業週期性極強:在景氣好時企業往往過度擴張,但需求放緩時就會面臨產能過剩。臺積電目前的擴張規模,已是其歷史上前所未見。

臺積電最大的挑戰,或許是最難以捉摸的。黃仁昭說,外界常以爲晶片製造的成功只是金錢問題。然而,他指出,也有政府「砸大錢投資某家公司」卻仍然失敗的例子。真正欠缺的是臺積電的優勢,韌性、紀律與不斷追求改進的精神。若要持續成長,公司必須在海外取得成功,而這將取決於它能否輸出這種嚴苛的文化。對一家經歷過颱風與地震、長期生活在戰爭陰影下的企業而言,走向全球化可能纔是更艱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