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狂歡派對20年!竹軒:從1971到1990年…投資1元報酬率高達7700%
1971到1990年是臺股最瘋狂的年代,1元投入最高能翻成78元,年化報酬率超過25%。但在菜籃族、學生看盤風潮下,九成投資人仍慘賠收場,如今回顧更凸顯市值ETF長期投資的優勢。中央社
臺股瘋狂的20年
臺股有一段猛牛狂奔的歲月,大抵就是從1971年開始,結束於1990年,這二十年就是一場臺股狂歡派對,瘋狂到什麼程度?基本上很多人已經難以想
像,嗯,到1990年結束時,我自己也還是小學生,沒有很深的感受,但從報章雜誌與我小時候的記憶,可以拼湊一些情況:
1.現在大衆普遍對於券商的營業員認知是一個薪水不高的職業,但那時代並不是那樣的,那時候營業員可是熱門職業,薪水高以外還有一些undertable(桌下黑箱)灰色收入,更別說後來還有一位當時是營業員主管退休後,可以天天在臉書上說安心最重要了。
2.菜籃族的誕生,現在這個詞已經很少見了。但這個詞到2000年初期時我去公園打籃球時還常聽到。基本上當時婆婆媽媽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買完菜後或是買菜前去號子行(證券行)看股票漲跌。
目的是隻要一天可以賺個幾百元(買菜錢),就可以跑了。
這個到2000年時代很多學生的思想也是如此,包含碩士高材生。打籃球時常會說今天我賺了1000了,明天再簡單賺個1000即可。
學生不上課去號子行看盤,這是真的。即便狂歡派對結束後,我都上高中了還有同學是這樣。他會炫耀這星期賺了多少又可以去買主機板記憶體升級電腦之類。
3.當時的氛圍真的是很多人認爲不用工作,靠「投資」就可以生活。然後恰逢「大家樂」也是同時期盛行,因此社會分成:
然後帶動的是直到2000年後,大致就是金融風暴、網路科技泡沫與金融海嘯共10年打擊以及休閒型態轉變爲止。2000年前臺灣其實休閒活動多元化:釣蝦、KTV唱歌、保齡球、溜冰等等。
對了去酒家找小姐,把股票當小費給也是這時代。
4.記得父母和親戚因爲大家樂有賠了一些錢,然後隔壁中午每天看電視(看盤)的伯伯因爲股票賠了一棟房。也記得我外公有和老媽和舅舅阿姨告誡過:「我的子孫一輩子都不準給我碰股票。」
20年的數據回顧
如果你在1971年投資1元在臺股大盤,那到1989年會變成78元,創造7700%報酬率,即年化報酬率爲25.77%,如果到派對狂歡結束1990年年底也有3571%報酬率,年化報酬率爲:19.74%。
但這個還未包含股息,因爲當時沒有報酬指數,所以只能說低估而非高估。
所以當時投資大衆該做的事情:待在市場不要動,不要活蹦亂跳,就可以取得這個非常驚人的狂歡派對報酬(動不動就漲100%),但歷史回顧是:至少90%投資者因此賠錢甚至破產,告誡後代子孫不可以投資股票,像我外公。
當然囉!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回顧歷史後的現在,我們比起前人有更好的投資工具,不但可以低內扣費用,用一檔指數型基金或指數型ETF投資臺灣整個市場,甚至還可以一檔VT就投資全世界股票市場。這都是以前投資大衆沒有的優勢。
既然有這個優勢可以輕易投資整個市場,也知道活蹦亂跳擇時進出與選股幾乎都是賠錢輸家,何不用這個優勢待在市場即可。
◎本文內容已獲 竹軒的親子理財筆記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