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動盪 10檔「低本益比的高殖利率」族羣受青睞

臺股示意圖。記者許正宏/攝影

臺股隨外資3月大賣4,656億元,指數大跌2,357點後,4月一開局,在美國總統川普公佈對等關稅前,行情雖先回穩,但對等關稅稅率超出外界預期中,大盤將面臨極大挑戰中,大型法人機構認爲,目前「低本益比的高現金殖利率」族羣,是避開本波亂局的投資焦點。

多家大型法人機構分析,如何看待臺股後市,首先,必需分析外資爲何3月大賣,因爲外資今年大舉賣超臺股的速度,爲史上最快,不論就單月或全年的角度都是如此。以單月角度而言,今年3月單月賣超臺股金額即達4,656億元,這個金額爲史上單月最大紀錄,過往單月逼近這樣的金額僅有兩次,分別是2020年3月的新冠疫情爆發以及2024年7月日圓升值引發利差交易解約的股災,這兩次金額分別爲3,600億元與3,300億元。

低本益比的高殖利率股

外資今年來賣超臺股逼近去年全年

另外,就全年角度而言,外資今年以來僅耗費三個月的時間即賣超臺股即達6,822億元,逼近去年全年的6,949億元。外資史上年度賣超臺股金額最大者爲2022年的1.23兆元,其次則是去年的6,949億元。

分析師指出,外資大幅度賣超臺股的原因不外乎是擔憂川普關稅戰、經濟下行與臺積電(2330)赴美投資風險,只要這三項利空的疑慮未解除或反映完畢,外資的賣壓恐怕很難停止。

此外,對等關稅公佈後,由於稅率遠超出市場預期,臺灣遭課32%稅率下,對經濟、上市櫃公司獲利的影響,纔剛剛開始而已,因此,目前操作仍不宜太過躁進。

觀察臺股4月行情,仍是有利多可期,因爲,上市櫃公司年度財務報告已在3月底全數公告完成,隨後各公司將據以召開股東常會,討論股利政策。事實上,由於近年存股風氣盛行,臺股高股息個股多,又有規模逾兆元的投信高股息ETF加持,隨上市櫃公司已有逾1,700家公司公佈股利,高現金殖利率股已成爲許多操盤人在現階段「進可攻、退可守」的選股策略。

聚焦低本益比的高現金殖利率股

只不過,在川普關稅政策威脅中,分析師建議,低本益比的高現金殖利率股,是目前值得留意的聚焦點。

根據統計,在目前1,876家上市櫃公司中,目前已有1,740家宣佈將發放現金股利,其中,現金殖利率最高的是光明(4420)的31.6%,其次是長榮(2603)14.3%、國化(1713)14.2%,但觀察法人動向,會買超的高現金殖利率,首先,必需股本要有一定規模,同時,也需有一定的成交量,且今年營運展望正向,主要就是一些股本太小的公司,在市場流通的籌碼也有限,一旦法人買盤進場後,逢高卻無人接手,將會導致績效看得到、卻摸不到,同樣的狀況也適合一般投資人,就是在外流通籌碼太少的高現金殖利率股,那怕是殖利率再高,也不宜介入太深。

因此,依據法人圈的看法,在過去五個交易日,三大法人買超逾3,000張,同時,本益低比低於市場平均值(19.6倍),且現金殖利率擊敗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來到4.5%之上的個股,包括聯電(2303)、陽明(2609)、亞泥(1102)、正新(2105)、東和鋼鐵(2006)、欣銓(3264)、大成(1210)、統一實(9907)、美律(2439)、瑞智(4532)等10檔「低本益比的高現金殖利率」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