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瘋狂了!巨頭們繼續卷不停

今天的文章,我們繼續來看一看外賣領域的競爭情況。

這個週末,外賣平臺競爭白熱化,大規模補貼再度開啓,“0元奶茶/咖啡”等活動更是引爆全網,各大平臺均宣稱戰績贏麻了!

·美團數據顯示,截至7月12日晚,即時零售訂單量已達1.5億;微信等社交平臺小程序下單額屢創新高;單量激增也帶動騎手收入上漲,以7月週末爲例,騎手日收入增長111%。

·7月14日,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宣佈日訂單量再破8000萬,創歷史新高。淘寶閃購日活躍用戶數在突破2億基礎上,本週又環比淨增15%。在非餐方面,1205個品類訂單量環比增速超過100%。此外,阿里重磅宣佈計劃未來100天,每週六推“超級星期六”,持續加強攻勢。

誰能想到,最先掀起外賣大戰的是京東,但火力最猛的卻是淘寶。掏出500億,一出手就盯着對方的利潤打。劇烈的局勢,讓不少外資都紛紛下調了業績預期。詳見:外資紛紛下調業績預期

鑑於粉絲朋友對於巨頭的動向持續關注,今天的文章,我們結合AI助理“問小巴”工具,再來談談我們的看法。

以下爲主要內容:

美團、阿里、京東即時零售大戰再分析

一、生意好不好?

小巴認爲,巨頭們紛紛佈局的即時零售的本質是效率之戰。

核心在於進入門檻、競爭優勢的持續性和客戶鎖定能力。

這場大戰涉及高頻餐飲外賣向低頻實物零售的擴展,勝負取決於誰能以最低成本實現最高效的履約網絡和用戶粘性。

二、進入門檻與競爭優勢:

美團:擁有先發優勢和深厚的履約壁壘。

日均配送能力超6000萬單,覆蓋全國2800+縣市,通過算法優化和騎手網絡形成“蜂窩型規模效應”——進攻或防禦都需逐個區域攻堅,新進入者複製成本極高。

客戶鎖定方面,高頻外賣需求培養了用戶即時零售習慣,轉換成本較高(例如用戶已習慣美團界面和配送時效)。商品供給上,美團閃購積累近20萬SKU,閃電倉模式提升選品效率。

劣勢在於:騎手成本佔營收約70%,定價權不穩固;用戶忠誠度低(“你不在乎誰送的外賣”),價格戰易導致盈利能力波動。

阿里:依託自營商品(如盒馬、天貓超市)和淘寶流量生態,具備供應鏈控價優勢。自營商品減少中間環節,長期潛在價格力優於美團(例如相同商品阿里可便宜20%-30%)。

客戶協同強,餓了麼併入淘寶後,能用奶茶咖啡補貼培養“快需求”習慣,導流至傳統電商業務。

劣勢在於:履約網絡依賴第三方,初期需高額補貼(如500億投入),用戶粘性尚未驗證;商品豐富度目前落後美團。

京東:複用家電供應鏈壁壘,成本控制能力強(如物流團隊複用),但即時零售與主業協同性差,滲透率低。

劣勢明顯:履約密度不足,配送效率弱於美團;自營優勢在3C數碼等高價品類,但生鮮日雜等即時品類佈局薄弱。價格戰下,京東虧損耐受度最低(高盛測算或難抵260億級虧損)。

三、競爭格局與持續性:

美團雖握有履約護城河,但行業進入壁壘不高——阿里京東以百億級補貼可快速衝擊份額(如淘寶閃購單日衝8000萬單)。

長期看,勝負手在供應鏈效率:美團靠履約密度,阿里京東靠自營商品控價。若全面價格戰,美團成本優勢可承受更低客單價,但現金流壓力更大。

阿里現金儲備更厚(阿里500億投入僅佔年現金流30%),但補貼若無法轉化爲用戶粘性,則成消耗戰。即時零售天花板有限(佔社零比例不足5%),增長依賴降本增效,非無限擴張市場。

四、估值貴不貴?

基於最新財務數據和競爭風險推演:

美團:市值7400億港元,靜態PE16倍,ROE21.8%顯示回報高,但價格戰下,若利潤縮減250億(高盛測算),PE將升至30倍。當前安全邊際或不足。

阿里:市值2.03萬億港元,靜態PE12倍,ROIC8.7%偏低,但現金流強大(年經營現金流1635億)。500億補貼僅佔現金流30%。極端假設下,即使虧損持續,PE仍約15倍上下。

京東:市值3900億港元,靜態PE8倍,ROIC8.2%一般,資產負債率54.5%偏高。估值雖低,但即時零售虧損可能拖累整體ROIC,或需更高風險補償。

五、小巴思考與總結:

小巴認爲,價格戰若持續,美團現金流承壓百分比最大(主業依賴度高),阿里根基則更穩。

假設經濟下行導致配送需求萎縮,美團騎手成本剛性,利潤波動或超30%;阿里京東可收縮補貼,但用戶習慣培養失敗將浪費戰略投入。

從價投視角目前來看,三者中阿里估值最安全(低PE+強現金流),美團盈利能力略優但估值偏高,京東估值低但生意模式平庸。

小巴強調,在及時零售這一領域,沒有絕對勝者——三大巨頭,美團勝在效率,阿里勝在生態,京東勝在供應鏈,但最終贏家需在用戶體驗和成本效率上持續優化。讓“子 彈”再飛一陣子,誰能先停補貼還不掉用戶,誰纔算獲勝。

PS:本文內容由AI生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