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富山放流百顆硨磲貝苗、逾4萬魚苗 水試所長親授秘訣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2日赴臺東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輔導放流活動。(蔡旻妤攝)
水試所2日輔導宗教團體到臺東富山放流約馬糞海膽、硨磲貝苗及魚苗。(蔡旻妤攝)
水試所2日輔導宗教團體到臺東富山放流約馬糞海膽、硨磲貝苗及魚苗。(蔡旻妤攝)
水試所2日輔導宗教團體到臺東富山放流約馬糞海膽、硨磲貝苗及魚苗。(蔡旻妤攝)
水試所2日輔導宗教團體到臺東富山放流約馬糞海膽、硨磲貝苗及魚苗。(蔡旻妤攝)
水試所2日輔導宗教團體到臺東富山放流約馬糞海膽、硨磲貝苗及魚苗。(蔡旻妤攝)
有海中玫瑰美稱的硨磲貝是世界上最大的雙殼綱動物,因數量稀少,雖未列入保育名單,但在臺東、澎湖兩縣市已明令禁捕。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專業2日輔導來自臺中的宗教團體到臺東放流100顆從澎湖空運的硨磲貝苗、總數逾4萬的烏魚苗、馬糞與紫海膽幼苗及成年馬糞海膽,盼讓大衆重視海洋生態。
活動首先由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在臺東區漁會舉辦保育放流講座,以及富山漁業資源保育管理委員會分享當地生態保育成果後,衆人才前往讓富山保育區海域。
衆人奮力提着水桶一路緩緩步向岸際,小心翼翼地將海膽放入海中。當地管姓志工表示,經由水試所及相關機關的評估,很樂見這類放流活動,也希望放流的魚苗或其他苗類都能在保育區慢慢成長。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受訪表示,硨磲貝活動力較差,不像一般魚苗可提水桶直接倒入或以魚梯滑入海面,因此特別派遣潛水人員下水,尋找最適合硨磲貝的生長環境,將牠一次放入定位,以提高存活率。
張錦宜強調,此次特別由澎湖空運培育成功的100顆硨磲貝苗,和1000顆漁電共生環境下所養殖的成年馬糞海膽,因此活動包含了綠能低碳與資源覆育的雙重意義,相當特別。
水試所提及,除了輔導水產動物海域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未來也與富山漁業資源保育管理委員會志工合作,以專業技術共同追蹤硨磲貝及放流物種的成長,作爲未來重要的覆育研究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