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德聯手破解百年魚類標本謎團 新魚種以「打狗」命名

打狗異鰭鱵。圖/廖運志提供

德國漢堡自然博物館從1907年起蒐藏1件在臺灣採集的不明魚類標本,僅標示「Takao, Formosa」,2023年經臺灣與德國學者合作採樣、比對後,確認是新魚種,並以高雄舊稱「打狗」,命名爲「打狗異鰭鱵」,研究成果去年底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Zootaxa」,再次展現了魚類分類學及海洋基礎生態調查的重要性。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廖運志說,這是在臺灣西南部發現的全新魚類,正式名稱爲「打狗異鰭鱵」(Zenarchopterus takaoensis),是他跟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至維、德國漢堡自然博物館Thiel研究員合組跨國團隊的成果。

廖運志指出,打狗異鰭鱵的體型不大,長度僅約10多公分,形態特徵上的獨特性主要在其具有較長的上吻部、9條臀鰭鰭條以及背部和側腹部的特殊色素條紋,目前數量稀少、詳細的分佈範圍仍不清楚。

「一切都是出於好奇心」廖運志說,3年前在國家海洋研究院當副研究員時,因爲國海院辦公室位於高雄港旁,中午吃便當發現海面有俗稱「水針魚」的異鰭鱵出沒,出於好奇心就與張至維一起投入研究。

廖運志指出,異鰭鱵分佈在紅樹林水域,因下頷特別延長,被稱爲「水針」,以掉落水面的昆蟲爲食屬胎生魚類,雄魚會利用特化的臀鰭與雌魚進行體內受精,胚胎直接在體內發育,幼魚出生即可獨立游泳,全球已知19種異鰭鱵屬魚類,臺灣原本僅記錄蟾異鰭鱵與董氏異鰭鱵2種,他曾新增匙鰭異鰭鱵,加上打狗異鰭鱵,臺灣已有4種。

廖運志表示,在查詢世界各國的異鰭鱵文獻時,發現美國學者Collette1986年注意到漢堡自然博物館中有1件不明魚類標本,標籤註明1907年的採集地爲「Takao, Formosa」,因上頷較長、胸鰭、臀鰭的鰭條數量較少,與已知物種不符。

廖運志寫信聯繫漢堡自然博物館後,對方慷慨提供標本的測量資料與X光影像,讓他計算脊椎骨等特徵,後來更將這尾標本寄到臺灣,讓他跟張至維能更詳細檢視比對。

廖運志說,研究團隊從2021年開始環島尋找打狗異鰭鱵,2023年終於在嘉義縣東石漁港附近紅樹林,釣獲7尾打狗異鰭鱵,進行肌肉組織採樣與分子鑑定,再比對日本沖繩及臺灣西南部的相近種魚類標本,確認是未曾記錄的隱藏物種。

圖爲廖運志在嘉義縣東石漁港附近紅樹林釣獲打狗異鰭鱵。圖/廖運志提供

廖運志利用飛蠅釣法,2023年在東石釣到7尾打狗異鰭鱵。圖/廖運志提供

德國漢堡自然博物館慷慨提供標本的X光影像,讓廖運志計算脊椎骨等特徵。圖/廖運志提供

打狗異鰭鱵具有較長的上吻部、9條臀鰭鰭條以及背部和側腹部的特殊色素條紋,目前數量稀少、詳細的分佈範圍仍不清楚。圖/廖運志提供

自1907年起收藏在德國漢堡自然博物館的不明魚種標本,終於被廖運志等臺灣與德國學者聯手確認是新魚種,命名爲「打狗異鰭鱵」。圖/廖運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