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研究登國際!百年分類史揭密 爆發現「逾400新種」

臺灣自2005年主辦第7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吸引全球學者來臺,走上國際舞臺,促進研究交流並強化臺灣在魚類研究上的國際影響力。(國海院提供)

臺灣魚類研究成果再添一筆。國家海洋研究院近日於學術期刊《Marine Research(海洋探索)》第5卷第1期刊出文章〈A Review of the Taxonomic History of Taiwan's Fishes(臺灣魚類分類歷史回顧)〉,由魚類學者邵廣昭與何宣慶共同撰寫,詳實記錄臺灣魚類分類研究百年來的發展脈絡與代表性成果,展現臺灣在國際魚類學界的重要地位。

臺灣四面環海,地處多個海洋生態系交會處,擁有多樣的海域棲地與豐富魚種,自19世紀以來便吸引諸多學者投入研究。文章中指出,從英國領事郇和、加拿大宣教師馬偕、日本魚類學者大島正滿,到戰後的陳兼善、邵廣昭、曾晴賢等人,跨越五代學者,共發表超過400種世界新種與上千筆臺灣新紀錄種,爲臺灣魚類分類奠定深厚基礎。

文章亦指出,臺灣自2005年起陸續主辦第7屆與第12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2025年再度由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陳韋仁主辦國際魚類學會議,吸引全球學者來臺,不僅促進研究交流,更促成臺灣電鱝、臺灣棘鰭鯛等新種發表,彰顯臺灣在魚類研究上的國際影響力。

此外,文章詳述臺灣魚類標本典藏與資料庫建置狀況,包含典藏機構發展、魚種地理分佈類型、魚卵與仔稚魚分類挑戰、兩岸研究合作情形,以及分類系統的演進與未來展望,全面呈現臺灣魚類分類學從標本累積、文獻研究到數據整合的進程與困難。

《Marine Research(海洋探索)》自2021年創刊以來,致力於推動臺灣海洋研究與國際接軌,涵蓋政策、資源、科學、文化等跨領域議題,成爲國內外海洋研究成果的重要發表平臺。本期魚類分類史回顧文章,不僅梳理臺灣魚類學術傳承,更喚起社會對魚類資源永續與分類基礎研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