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曝憂鬱症致病新基因 專家:可發展篩檢延緩發病
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郭柏秀近期完成一項跨人種研究,分別蒐集500萬、290萬樣本,辨識出697個基因位點與憂鬱有關、298個與躁鬱症有關。記者林琮恩/攝影
研究顯示,憂鬱症、躁鬱症與基因相關。但國內精神科醫師觀察,現有20多種精神疾病治療藥物,對3分之2臨牀病人首次治療無顯著效果,原因是過去藥物開發多着重歐美人種。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郭柏秀近期完成一項跨人種研究,分別蒐集500萬、290萬樣本,辨識出697個基因位點與憂鬱有關、298個與躁鬱症有關。學者建議,未來可發展藥物及篩檢,幫助疾病治療並延緩憂鬱症發生。
郭柏秀說,情緒障礙造成嚴重疾病負擔,導致過早死亡或健康傷害,民衆無法執行既有功能,連帶造成勞動力下降、家庭功能損失,而根據統計,憂鬱症與躁鬱症,佔各項精神健康狀況一半,對社羣、社會造成重大影響;情緒障礙不分年齡都會發生,在15至24歲中比率最高。已知危險因子包括體質、壓力、睡眠等。
研究顯示,全球憂鬱症盛行率約15%,疾病受社會、生活型態、環境因子影響,遺傳影響估計約30%至40%;躁鬱症盛行率2.4%,危險因子同樣包括社會、生活型態、環境因子等影響,遺傳影響估計爲60%至80%。郭柏秀說,團隊最新研究分別辨識出697與憂鬱症有關,298個與躁鬱症有關遺傳位點,比既有研究多出4倍。
郭柏秀表示,進一步分析憂鬱症相關基因位點,發現部分位點現有藥物已可用於治療,但有部份位點治療機轉,可利用過去治療慢性恐慌、抗癲癇藥物或猝睡症藥物等加以抑制;與躁鬱症有關基因羣,則被發現可同時在腸道內分泌細胞與胰臟細胞作用,這與過去研究發現,躁鬱症病人罹患腸胃疾病、糖尿病機會比一般人多出2倍的現象相符。
臺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陳錫中表示,憂鬱症患者第一次使用藥物,僅3分之1患者復原,3分之2患者必須換藥或合併使用不同藥物,表示現有藥物作用機轉無法解決憂鬱症致病原因,現行20多種藥物,致病機轉多針對相似基因變異,此研究讓臨牀醫師看見未來希望。不過,憂鬱症發生除基因以外,也與飲食習慣、個性、教養、成長過程有關,面對壓力方式不同,也會影響憂鬱症是否發生。
工研院副總莊曜宇表示,瞭解基因是健康管理第一步,研究結果除有助於發展專屬亞洲人的精神疾病治療藥物,也可發展基因檢測,幫助臨牀醫師瞭解病人憂鬱傾向高低,雖然並非每位病人都需要用藥,但得知自身基因風險高的民衆,會更有誘因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減少生活壓力、健康飲食等,雖不見得可完全預防疾病發生,但預期可延緩發病。
工研院副總莊曜宇(右一)表示,瞭解基因是健康管理第一步,研究結果除有助於發展專屬亞洲人的精神疾病治療藥物,也可發展基因檢測,幫助臨牀醫師瞭解病人憂鬱傾向高低。記者林琮恩/攝影
▪ 免稅額、扣除額怎用最省?2025報稅不求人 新手也能輕鬆掌握 ▪ 租屋族報稅新制:房租支出納入特別扣除 最高可扣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