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臺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全臺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有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醫師利用研究指出,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楊延光指出,衛福部統計,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爲8.9%,全臺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則佔5.2%,人數約12萬多人,患者面對「情緒感冒」階段,有2、3成會反覆發作,慢性且長期復發,其中少部分更將惡化爲重度憂鬱症,在治療上面臨極大挑戰。

楊延光說,成大過往研究即顯示,重度憂鬱症可能因爲基因引發內分泌、免疫,甚至大腦表現,讓神經傳導物質出現問題,這中間其實基因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落井下石型」的基因,這類人會對外界較敏感,甚至會影響腦中血清素濃度多寡,這種先天特質也會影響憂鬱症的發生。

而在檢驗上,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10幾年前就成功開發一套系統,可精準檢測運送腦內血清素傳輸體的傳輸量,越多表示血清素越多,以「百憂解」爲例,血清素較少的患者使用,有助改善憂鬱情緒,但臨牀顯示,僅約1/3憂鬱症患者腦中血清素偏低,其餘人療效有限。

楊延光進一步提到,近幾年「腦」科學進步,國外研究證實,透過血液檢測精神疾病病友的白血球,破解其基因定序,即可瞭解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及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三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狀況,進而提供不錯的用藥預測功效,甚至預設病友自殺風險,這將精神科醫師決定用藥,或安排住院等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已開發出相關血液檢測技術。

楊延光說,這套血液檢測系統累積龐大資料庫,輔以人工智慧,透過演算法,精準掌握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情況,但這類精神疾病血液檢測系統仍有侷限,因爲「憂鬱症絕非百分之百由基因決定」,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仍需考慮心理韌性、外在重大突發事件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