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BC肝合併症決定壽命 代謝異常增死亡風險

臺大醫院研究團隊針對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找出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用於治療預防新研究,成果榮登頂尖國際期刊。記者廖靜清/攝影

脂肪肝在臺灣的盛行率高,近半國人有脂肪肝的問題,如果持續惡化,會變成肝炎、肝硬化、肝癌。臺大今公佈最新研究,B、C型肝炎患者且非代謝異常者,如果有輕度脂肪肝,反而可以抑制肝炎病毒;但B、C型肝炎合併代謝異常,會增加罹癌機率及死亡風險。

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脂肪肝與代謝異常有關,2020年起,全球專家學者即有共識以「代謝性脂肪肝病(MAFLD)」取代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他指出,臺大進行研究,針對B、C患者同時合併代謝症候羣的關係,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上。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內科主治醫師黃上秦表示,B型肝炎影響全球超過3億人,是肝硬化與肝癌的主因,臺灣目前約有近200萬名B肝帶原者。臺大團隊蒐集整理一萬餘名B肝患者,進行長達15年的資料追蹤分析,發現B肝合併多種代謝異常會導致死亡風險上升,尤其糖尿病加劇B肝病人的死亡風險最甚,特別是糖化血色素高於8%。

黃上秦指出,若B肝患者僅是單純脂肪肝、無代謝異常,反而減少死亡風險,「這可能跟脂肪抑制病毒有關!」他強調,研究「意外」發現脂肪能加速B肝病毒清除,顯示脂肪肝對B肝具有特殊效應,未來或許能應用在開發藥物或治療方案,其機轉作用值得更多深入研究。

而C肝部分,臺大醫院內科部臨牀教授劉振驊表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4年全球C型肝炎盛行率約爲0.6%。經由C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之病患整體的健康預後有顯著改善,但C肝病患若是合併其他肝臟疾病,仍可能使肝臟疾病惡化而導致相關併發症與死亡。

目前實證醫學顯示,C型肝炎病患在接受直接抗病毒藥物將病毒清除成功後,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的盛行率會顯著下降。雖然C型肝炎治療成功後,可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但若有代謝異常脂肪肝,對日後肝癌的發生風險的角色仍不清楚。

劉振驊說,院內搜整了2014至2023年間,共1598位合格受試者參加臨牀研究,其中,679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另外,918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沒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

臺大團隊進一步分析,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比心臟代謝風險因子更能影響肝細胞癌發生的風險,劉振驊強調,C型肝炎病患於成功清除病毒後,若尚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其肝癌發生率明顯較無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爲高,則需定期追蹤以早期偵測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