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師提議改校訓 校長陳文章:「他們」願不願意要尊重

臺大今天召開114學年第一學期第一次校務會議,有教師代表提出,校訓「敦品勵學 愛國愛人」當年有其時代背景和任務,才放入「國家」概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立臺灣大學今天召開114學年第一學期第一次校務會議,有教師代表提出,校訓「敦品勵學 愛國愛人」當年有其時代背景和任務,才放入「國家」概念,但臺大即將邁入百歲,又是國內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希望有機會帶領社會重新思考。校長陳文章則表示,改校訓茲事體大,建議還是要徵詢校內師生、校友總會意見。

臺大將於2028年迎來百歲生日,地理系特聘教授簡旭伸今在校務會議上提案,當年是因冷戰下臺灣社會動盪,因此纔將「國家」的概念放入臺大校訓內,但「敦品勵學 愛國愛人」並未經當年校務會議正式通過;後由前校長錢思亮於畢業紀念冊上題字、與畢業生共勉,約1970年代成爲校內匾額,之後才演變爲臺大校訓,但均未經正式程序認可。

簡旭伸說,臺大即將迎來百年校慶,應可迴應現代社會思考與知識的關係,以及是否還要在冷戰脈絡下思考校訓,「臺大可以帶領大家共同思考這件事。」臺大又是國內最重要的高教機構,有機會帶領社會重新思考,希望有機會一同討論未來的校訓,讓百歲校慶不止於蓋了多少的大樓。

陳文章則表示,約莫從前校長錢思亮以降「敦品勵學 愛國愛人」就成爲臺大校訓,後續校友也多以此認定。又全世界各校校訓產生方式都不盡相同,有些是由創辦人所立,也有透過校內會議產生。但臺大的校友非常多,校訓若要異動還是要慎重一些,如徵詢校內師生意見、校友會意見。

陳文章也說,校訓是一個精神,「他們(校友)願不願意改,我們要尊重。」但如臺大百年校慶標誌也非採用校訓,而是改採子題「百年淬礪 世紀傳薪」,也許也能使用次要標題的方式,但還是要先了解校友看法。

簡旭伸則說,臺大百歲校慶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希望臺大藉此引領討論、帶動後人的看法,也許最終討論得出的結果未變,「但若得出一樣的定案,也沒有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