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兒醫拍影片揭真實醫療場景 「兒科纔有的風景」盼找回初心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吳小妹(中)、吳爸爸(左)開心與一直以來照顧她的臺大兒醫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合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因爲少子化、醫療環境惡化等衝擊,國內兒科醫師人力拉警報,臺大兒童醫院今(5)日召開記者會推出首部兒童醫療短片「只有兒科纔有的風景」,透過醫師與病友家庭的故事,盼喚起社會對兒科醫療價值的重新理解與支持。吳爸爸的孩子有先天性心臟病,幾度經歷生死難關,他感動直言「連醫師都沒有放棄,我們作爲爸爸媽媽,更不會放棄。」
近來兒科醫師人力問題在網路社羣廣受討論,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表示,院內許多醫學生在兒科接受訓練時都很喜歡科內氣氛,但是在最後選擇專科卻不一定能到兒科,一問之下,多被非醫療人員的父母阻攔,也顯示外界對兒科工作不理解,也因此,臺大兒童醫院推出首部兒童醫療短片「只有兒科纔有的風景」,記錄兒科醫療團隊的日常與信念。
影片以「盼尋回初心」爲主題,邀請多位兒科醫師真誠分享從醫歷程與心路轉折,從新生兒病房到重症兒童醫療照護的真實場景,民衆可看見兒科醫療最真實的臨牀現場的專業、韌性與醫療人文溫度。
記者會現場來了多名小病人與家屬,甚至有接受照顧順利長大成人的兒科病患。今年11歲病童吳小妹,自出生起便與「法洛氏四重症」對抗,吳爸爸感性說道,孩子出生當天就從外院轉到臺大,接受兩次開心手術,還裝上葉克膜,情況相當危急,但是醫師們都不放棄,後續還成爲臺灣第一位接受「可吸收鐵質支架」治療小朋友。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推出首部兒童醫療影片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收治吳小妹的臺大兒醫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分享,法洛氏四重症爲先天性心臟病,全國每年約新增1百例患者,我國兒科醫師盡力協助病人,首次手術矯正成功率達95%以上。有部分病人治療後須裝設支架度過難關,過去只有傳統支架可以使用,一定時間後還需要再拆除,而臺大醫院持續派醫師到國外瞭解最新治療趨勢,就包含「可吸收支架」。
林銘泰指出,可吸收支架在國內沒有醫材許可證,透過很多準備、程序進行申請,終於順利輸入並且使用,他和吳小妹與家屬說「妳是臺灣第一個病人,雖不知會發生什麼事,但我們會陪你們一起向前。」
吳爸爸也感激表示,雖然先天性心臟病要做完全矯正手術,這一段的路還是很長,可是醫生都不放棄,我們作爲爸爸媽媽更不會放棄。
臺大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童怡靖照護的病童小C,國一時因「第一型糖尿病」被送入加護病房,從抗拒到接受、從無助到成長,最終成爲臺大醫院護理師,用親身經歷回饋他人。
李旺祚感性表示,兒科醫師照顧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個家庭。當我們看到家長露出安心的笑容,那份感動就是支持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這次的影片不僅是一部醫療紀錄,更是一封寫給社會的信─希望透過醫師與病友家庭的故事,喚起社會對兒科醫療價值的重新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