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廠搶進印度製造潮!資誠示警「輕資產」佈局恐踩雷
據預估,印度2025年GDP將達4.2兆美元,有望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路透)
當前地緣政治與經濟環境利多推升印度地位,預估2025年GDP將達4.2兆美元,有望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趨勢下,也吸引臺灣企業積極佈局。不過,專家提醒,臺商若僅以輕資產或代工外包模式切入,恐難取得補貼與標案機會,也可能被客戶從供應鏈中淘汰,必須重新思考佈局深度與策略方向。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印度與南向業務主持會計師鮑敦川指出,印度政府自中央到地方推動多項產業政策,對於「印度製造」有不同層次的定義與要求,企業若未深入理解政策架構與落地規範,容易錯估佈局門檻,導致補貼無法申請、投標資格不符,甚至因未達本地化標準而失去客戶訂單。
以高科技製造爲例,印度「IT硬體PLI補助計劃2.0」針對半導體、顯示器、手機與網路設備等品項提供高額補貼,但前提是企業必須逐年提升產品的本地加值率(Local Value Addition),從第一年完成在地組裝開始,往後每年都需增加一項本地零組件,才能在特定期間內達到合格門檻。若僅停留在代工組裝階段,無法展現實質製造落地,將難以通過審查。
鮑敦川強調,補貼並非一次到位,而是與企業是否按計劃達成本地化進度掛鉤,因此企業必須提出具體、可執行的分年佈局計劃,並結合內部製程遷移、外部供應鏈扶植,才能真正符合政策精神。
鮑敦川說,尤其當企業是下游大廠的供應商時,還須考量自身生產深度是否足以納入對方申請補貼或投標時的本地加值計算,若雙方對「國產」定義認知不同,也可能因此錯失合作機會。
資誠協理劉子毓補充,若臺資企業的目標是爭取政府或公用事業標案,則須注意《印度優先採購政策(Make in India Order, 2017)》的本地成分要求,政策明訂採購部門須優先與具備一定本地產製比例的企業合作,並設有分級制度,高本地化比例企業在投標、得標與訂單分配上享有明確優勢,反之若僅爲SKD簡單組裝或翻修進口設備,則恐遭排除在標案資格之外。
資誠提醒,雖然不少臺商初期採取輕資產加上委外生產策略,以求迅速進入市場、降低投資風險,但這樣的佈局若未隨市場與政策調整逐步深化,長期將面臨補貼追繳、採購排擠、甚至被市場邊緣化的風險,印度製造的門檻與標準正持續提升,唯有正視政策脈絡與實務要求,才能確保企業在印度站穩腳步、留得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