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失速風暴/貨幣戰首部曲科技大廠損失「以億起跳」

▲外界擔心大立光面臨的匯損問題。(圖/方萬民攝、中時報系資料照)

圖文/CTWANT

新臺幣兌美元匯率第二季狂升10.97%,寫下單季最大升值紀錄,臺股法人及各大電子廠、科技廠忙着計算匯兌損失的衝擊,臺積電(2330)董事長魏哲家說,新臺幣每升1%、毛利率就會降0.4%,電子代工廠則約莫0.3%到0.5%,新臺幣暴力升值宛如吞食毛利的大魔王,美系法人警告,臺灣大型科技硬體廠商今年營收恐出現5%到10%的下滑風險。

「沒有樂觀的理由」,光學元件廠大立光 (3008) 在6月6日的股東會,業界老實樹、董事長林恩平提到今年因「川普2.0」導致的全球不確定性,會影響客戶的預測和拉貨需求,而光是5月的匯率波動,就已影響大立光的毛利率約4到5%,美元部分「不可避免的,就是匯損。」

法人表示,若以2023年爲例,第3季匯率由32.27元,升至第4季的30.705元,當時大立光的業外匯損就高達28.5億元,侵蝕獲利逾兩個股本,而今年可能更慘。

一家在多國都有據點、有各種貨幣可調度的半導體業者跟CTWANT記者透露,「5月初那波新臺幣升值,真的是殺得所有人措手不及。」包括品牌廠、設備廠,以及記憶體、PCB等大廠都在那幾日緊急召開內部會議,看是要減少美元部位,還是要跟客戶討論最新的報價方式,先穩住軍心。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坦言匯率影響毛利。(圖/方萬民攝)

「這是一個很大的數目」護國神山臺積電在6月股東會時,妙語如珠的董事長魏哲家在被問到匯率時,難得持負面看法,他說,匯率的確是重要影響臺積電毛利率的一環,新臺幣每升值1%,毛利率會降0.4%,當時臺幣升值近8%,毛利率就會因此降了3點多的百分比,「你如果把它乘以3兆,你就知道我在講什麼」。

CTWANT記者簡單計算,若以2024年營收2.89兆元、毛利率56.1%來算,若新臺幣升10%、吞沒4%的毛利,那就是直接損失1156億元。當然,臺積電會有避險方式,但這金額也夠讓人咋舌了。

「怎麼辦,沒有什麼怎麼辦,努力做,把技術一直維持世界第一,然後賣我們所應該得到的價值」臺積電魏董能霸氣宣言,只要夠強、就能把成本轉嫁出去,但其他電子廠就要皮繃緊了。

CTWANT記者整理6月股東會時電子廠們的說法,半導體業包括聯電(2303)、日月光(3711),也大多是每升值1%、影響毛利率0.4%,世界先進(5347)則是0.5%。電子代工廠們大多也是影響毛利率0.3到0.5%不等。

不過像是廣達(2382),因美元淨資產高,不斷被投顧報告看衰,也讓廣達不得不跳出來說,公司長年採取避險策略進行風險控管,每日監控匯率曝險部位,且大部分應收帳款和應付帳款以美元計價,整體風險維持可控水準。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在5月的法說會和股東會上都提到,關稅對鴻海的衝擊不大,但「匯率影響相對大」,若新臺幣升值1元,會影響鴻海營收約3%,毛利率少約0.1%。

鴻海財務長黃德才表示,鴻海集團有因應匯率波動的政策指引,例如跟客戶合約中訂定匯率調整條款,或增加報價頻率,以合適的金融避險工具對衝營業投資、以及融資活動產生的匯率風險等,透過多種舉措降低匯率波動風險。

臺灣的電子廠大多是賣到美國,應收、應付款存在時間差,富邦證券的研究報告提到,若以臺幣升值1%,廣達的稅前獲利會因此減少4.5億元,EPS影響0.09元,緯創(3231)則會減少2.1億元,EPS影響0.06元;鴻海會減少約30億元,EPS影響0.16元

仁寶(2324)5月合併營收576.25億元,月減7.5%,較去年同期減少25.4%,其實5月出貨量是符合預期的,營收會減,就是因美元貶值。

摩根士丹利(大摩)證券最新報告提到,他們研究的38家臺灣科技硬體廠商中,有超過90%的公司、逾50%的營收是以美元計價,在新臺幣強升時,預期今年營收將出現5到10%的下滑風險。

大摩臺灣區研究部主管施曉娟表示,雖然多數公司採用自然避險方式、也就是通過投資組合多樣化來減少風險,但主要生產廠房位在臺灣的企業,會有較大的毛利率衝擊。

延伸閱讀▸ 臺幣失速風暴3/川普2.0+弱勢美元多重壓力夾擊 傳產業者「想到就頭皮發麻」▸ 再琢璞玉1/唬爛臺知園區籌設大學城 新竹縣府廣徵民地挨批空手套白狼▸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