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升值 品牌突圍的策略
近期臺幣匯率持續走強,引發各界對出口產業的關注。記者林伯東/攝影
近期臺幣匯率持續走強,引發各界對出口產業的關注,來臺觀光客的消費力也可能下降。近年日元貶值幅度劇烈,日客來臺實際購買力減弱,反而吸引更多臺灣旅客前往日本。
然而,匯率波動影響的不僅是外貿企業,對以內需爲主的餐飲產業也產生了連鎖效應。無論是進口食材成本、海外佈局獲利,或是外資餐飲品牌在臺策略,臺幣匯率的波動,是品牌經營者必須審慎掌握的變數。
對本土餐飲業者來說,臺幣升值降低了進口成本,對高度仰賴進口食材的餐飲業者而言,美國農產品成本下降幅度可能達百分之三至五以上。連鎖咖啡品牌將能以更合理的價格採購精品豆;牛排、壽司等精緻料理品牌也能優化毛利結構。不過這份「紅利」卻未必能直接轉化爲利潤,原因在於餐飲業者仍需面對其他結構性壓力,例如人事成本持續攀升、租金與物流費用居高不下,以及品牌營運與行銷成本上升等等。
儘管進口成本降低,但消費者並未因臺幣升值而直接提高消費力;本土餐飲業者若想善用臺幣升值的優勢,應優先將額外獲得的收益化爲資源,投入提升營運效率、整合供應鏈與提升價值。例如利用升值帶動的毛利空間,推出附加價值高的新品或套餐組合。
臺灣近年有不少餐飲品牌積極海外拓點,在中國大陸、東南亞、美國市場建立據點。這些品牌的海外營收成長,過去支撐着母公司的整體獲利;新臺幣升值對此類企業而言,卻可能造成衝擊。海外收入在換回新臺幣後,將出現「報表上的縮水」,進而影響投資人預期與市場信心,並且在海外支出以當地貨幣計價下,加重了營運壓力。
這時企業品牌可考慮,運用匯率避險工具降低帳面損失風險,並且拓展非單一貨幣區的市場,例如東協國家、加拿大、澳洲等,避免重壓美元區域。同時提升美國當地營收佔比,透過本地採購、本地人力、本地行銷等模式,減少對母公司資金的依賴,實現財務與營運雙自主。品牌總部也可以採「授權模式」進軍海外,以減輕直接營運成本與匯率風險,並以品牌收費、技術輸出來維持收入,這也是臺幣升值下的長期策略選擇。
至於對來臺灣發展的國際品牌來說,臺幣升值理應是利多。例如高度仰賴進口原料或設備的品牌,在採購成本下降之下,其在臺營運利潤可望上升。不過對品牌母公司而言,則會出現帳面反向的壓力。臺灣市場雖營收穩定,但換算成母國貨幣後將導致利潤減少,使得總部投資動能轉弱。亞太市場競爭激烈,臺灣若失去「高報酬率」地位,未來新展店的資源可能轉至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幣值疲弱」市場。
面對臺幣升值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政府政策可從產業發展視角提供更精準的支援,像是推動中小餐飲業財務健檢與避險教育、強化發展至海外品牌的在地供應鏈強度,以及數位轉型與品牌升級補助。
這場匯率變局對餐飲產業而言,不僅是一場成本結構的變化,或許是打造國際競爭力的兩面刃。當市場變化多端時,品牌更需要從品牌全球化、財務風險管理、在地化策略與價值溝通等多面向,建構長期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