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美元不可能同時下殺?專家示警「曾發生過」:越想無腦賺越容易被收割

外匯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原文時間8月13日。

【文.玩股小博士】

今年看到新臺幣狂漲,美元狂貶,你有什麼感覺?是出國玩還是趕緊海外下單買東西呢,或者把臺灣的投資部位轉移到美元資產去?理論上這樣是沒錯,隨着全球幾十年來的發展,臺美資金、資產及產業鏈已經緊密相扣,所以市場資金的流動大概也是二選一。

舉個例子來說,美國只要啓動降息循環,代表美國經濟情況相對疲弱,如果臺灣持續升息且總經熱絡,美元就會出走到新臺幣,造成美元貶值、新臺幣升值的情況,其實跟現在就有點類似。

反過來說,2022年美國暴力升息,但臺灣因爲半導體庫存暴增加上疫情爆發的關係,所以相對弱勢,因此資金流向美元,新臺幣則是貶值。

總之新臺幣跟美元的關係,就是此消彼長,同一批熱錢流來流去,所以看到五月開始的新臺幣狂升,大家當然想都不用想,就把自己的錢換到美元資產了,這等於是對美元進行抄底,期待美元升值且新臺幣又開始貶值,再把美元換回新臺幣。

這樣看起來簡直是完美的劇本,如果把資金放在兩邊,甚至還可以做無風險套利對吧?只不過你可曾想過規律被打破的情況,不要說不可能喔,股債都能雙殺了,實際上熱錢變多之後,未來很有可能持續發生這種情形,我們先來看看2000年到現在的M2情形就能知曉。

這是美國的M2數據,簡單說明一下,M2包含當地的現金、存款、金融資產、儲蓄存款、其他存款等資金,2000年M2總額大約是四兆多美元,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末期則突破八兆大關,等於市場資金翻了一倍,來到2020年更是暴增到15兆美元,年底就一舉攀升至18兆美元,現在更是增加到22兆美元。

爲什麼這麼誇張?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平時美國花錢就是一直舉債,再加上美債有利息,而這些美債又可以拿去質押,所以美國政府有錢可以花,而大家買進債券之後,除了利息收入,也可以質押借貸出資金投入資本市場,而資本市場的資產還可以繼續抵押,所以美國借一元刺激經濟,等於有三元以上的效果,進而導致熱錢大爆發。

換句話來說,經濟越蕭條,美國就有更多理由舉債並降息刺激市場,進而導致熱錢變得更多,由於負債固定不變,但是熱錢帶動市場資產通膨大漲,回推到固定的負債,就等於實質負債縮水,而資產則是穩健成長,所以熱錢變多,出現股債雙漲也很正常,甚至還有人買債券並質押資金出來投入股市,這也是相同的道理。

不過也是因爲市場資金浮濫,再加上QE政策下,不容易有斷頭或市場蕭條的情況,股債連動度也開始變高,因爲漲了就是錢變多,所以一起買,下殺就是現金爲王,因爲債券這幾年也不抗跌,乾脆全部股債都清光。

回到新臺幣跟美元之間匯率,你敢確定一定有連動嗎?實際上可不一定,因爲市場資金不是隻有美國跟臺灣而已,你是不是忘了全球貨幣超多?

如果接下來穩定幣也開始放大量能,那麼接下來有沒有可能全球貨幣一起貶值,而穩定幣開始漲?這其實也是相當複雜的問題,所以真的不要無腦,這我強調很多次了,在投資市場當中,越笨的人就越容易被收割。

因爲這是「用錢賺錢」的市場,既然不用花勞力,那就要花腦力,想要爽爽躺領錢,有這麼簡單嗎?你也不要覺得不可能,2011年就是經典案例,來看看當時美元、新臺幣匯率情況,當時都是貶值,你知道資金都流到哪去嗎?答案就是日圓。

這可能因爲當時還有歐債危機問題,所以全球市場投資人都想尋找避險的資產,共識就出現在日圓,畢竟日圓一直是全球前三大的儲備貨幣。

有看到嗎?無論是美元、歐元、新臺幣對於日圓,通通都是貶值,這代表全世界的資金都流入日本避險了。

最後來分享幾個不可能:大家都覺得臺灣、美國經濟不強,只有半導體跟科技股,結果呢?屢創新高。大家都覺得股債配置一定不會死,結果呢?股債雙殺。大家都覺得質押美債一定安全,結果呢?斷頭再斷頭。

所以匯率這件事,你真的也不要太鐵尺,或者說是太愚蠢,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都已經告訴你歷史軌跡了,過去是真的發生過美元、新臺幣同時貶值的情況,而且還不是古早時代,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資本世界的2.0時代,也就是無限QE,只要有狀況就是借錢印鈔票,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印一次沒用?那就再印第二次,也不行,就印第三次,這樣市場就能V轉了。

再說一個更極端誇張的情況,下次崩盤又QE,如果大家的錢都拿去買穩定幣或比特幣會如何?還是各國有錢人擔心匯率震盪,乾脆把股債變現之後,就保留現金在家而不流動呢?雖然我也知道不會發生,但如果發生了該如何是好?

歷史上的股市都曾經崩盤殺八成了,其實這就是要做好最壞打算,就好比我從2022年就說債券不是窮人在買的東西一樣,尤其無限印鈔票之後,債券就跟現金沒什麼兩樣,就是灌水到市場的熱錢而已,結果一堆人把債券當成寶,甚至還有債券專家滿手都是債券,後來慘輸股市跟通膨,直接認輸!

不過壽險公司就沒差了,因爲都是別人的錢,不是自己的,所以你也可以看到壽險業很沒責任道義,把大家的保險金無腦丟在美債,遇到債券下殺也無感,就讓債券一直在那邊虧損到爆炸。

總之,在這個資訊太多又常被修正的時代,關於匯率這件事,可沒這麼簡單,換匯的高手續費及等待時間成本,當然也需要納入考量!

如果想做外匯交易,建議你做好「兩次確認」的習慣:第一次看到新聞或匯價時做初步判斷,第二次是匯率完成修正後,請至少參考一年的平均匯率或者十年平均匯率,知道相對高低檔才知道貨幣之間的強弱趨勢。

當然還有一種是貨幣期貨或者基金,如果面對系統性風險時,事先也必須規劃清楚的對衝策略計劃,例如遠期、期權或分批執行的換匯計劃,這比你事後臨時抱佛腳更能保住資產安全。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弄這種外匯的東西,切記不可全部壓在同一個市場中,好比全部資金都在美國,如果遇到五月你剛好急需新臺幣,那就只能吃匯損又要賠掉手續費了。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接下來新臺幣、美元同時貶值怎麼辦?關於匯率該懂的風險與實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