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人的回憶 這3處人行地下道因老舊將列入評估拆除
臺北市臺大校門口前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口由於交通狀況複雜,設置地下道。報系資料照
北市人行地下道總數量59座,從民國99年起至去年已拆除22座,現存數量37座,其中3座因過於老舊,將達50年,今年列入評估是否拆除,分別是臺大公館、臺師大和平及行政院前等3座人行地下道,將成爲臺北人的回憶。北市新工處指出,仍須完成文資審議和交通配套並與地方溝通,取得共識才會啓動拆除。
今年列入評估拆除的地下道,分別是「師大和平」地下道,位於和平東路1段、師大路口,民國64年竣工;第二座是「臺大」地下道,位於羅斯福路3段、新生南路口,當年設置是因新生南路臺大側無行穿線,66年竣工,另一座是「行政院」地下道,位於忠孝東路1段、中山北路口,67年竣工。
新工處表示,臺北市從民國99起,拆除地下人行道共22座,現存37座,其中有25座具功能性,包括與公園或捷運連通,或地方仍有使用需求,均評估保留,另外,也有目前做爲商場使用,例如行天宮地下道,也評估保留。
未來新工處規畫拆除的地下道共計12座,其中114年規畫拆除臺大公館、臺師大和平及行政院等3座。新工處副處長王健忠表示,這3座仍須完成文資審議、交通配套措施及舉辦地區說明會後,取得共識後纔會啓動拆除,另外9座也會配合地方需求,滾動式檢討。
至於廢棄地下道的用途,除了填平,北市水利處也將一座廢棄地下道,改成滯洪池,臺北市第一座變身滯洪池的地下道,位於錦州、錦西街及中山北路交叉口下的廢棄地下道,可容納的降雨量高達718噸,在民國110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