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紡織展登場 蕭美琴:AI 將成紡織業新引擎 政府不讓產業孤軍奮戰
「2025年臺北紡織展(TITAS)」14日登場,副總統蕭美琴出席開幕典禮。記者嚴雅芳/攝影
「2025年臺北紡織展(TITAS)」14日登場,副總統蕭美琴出席開幕典禮時指出,臺灣紡織業正站在轉型關鍵期,面對中國產能過剩與美國關稅壓力,政府將透過「百工百業AI應用計劃」與國際合作機制,協助產業在創新、永續與智慧製造三方面全面升級。
蕭美琴表示,臺灣紡織業已從傳統代工成功轉型爲世界頂尖的機能布料領導者,MIT已成爲高品質與創新的代名詞。不過,臺灣紡織產業目前也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對岸產能過剩與低價全球銷售,以及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政府正積極推動「百工百業AI應用計劃」,透過導入人工智慧,協助紡織業在產品開發、品質管理及生產效率上全面升級,讓智慧製造成爲核心競爭力。
她也提到,政府理解目前產業困境,爲應對關稅衝擊,行政院積極和美方對話與溝通,希望提出更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政府不會讓產業孤軍奮戰,將協助企業在研發、轉型及開拓新市場上取得更大動能。
蕭美琴強調,臺灣紡織產業的發展將聚焦「創新」與「永續」兩大方向,應該是結合科技的「科技產業」,而非傳統產業。同時臺灣機能布料已廣泛應用於國際運動賽事中各國選手的戰袍,這份成就讓全臺灣引以爲傲。許多企業也選擇將關鍵技術與高質化研發根留臺灣,使紡織業在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持續穩健發展。
她並笑稱自己是「臺灣機能布料的忠實愛用者」,在國慶晚宴等重要場合也常穿着MIT服飾,向國際展示臺灣紡織的實力。她呼籲民衆多多穿戴MIT紡織品,並將這份創新與品質帶向世界,讓全球看見臺灣的力量。
紡拓會董事長郭紹儀致詞時也表示,臺灣機能紡織品以高品質、創新研發與完整產業鏈聞名國際,展現強勁的全球競爭力。尤其近年數位化與AI正重塑紡織產業生態,從3D布料資料建構、智慧工廠導入,到生產效率、品質監控及客製化服務的提升,AI皆扮演關鍵角色。
他指出,歐盟預計2026年導入「數位化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紡織業爲首波適用產業之一,未來每件產品都需完整揭露材料來源、製程資訊與回收指引,這將爲產業帶來全新挑戰與機會。全球永續紡織品市場預估到2030年將突破1,500億美元,臺灣目標在數位追溯、碳管理與循環設計領域引領業界發展。
他強調,臺灣長期爲歐美市場提供高階、創新與永續的紡織解決方案,未來將在既有基礎上深化數位與永續轉型,爲全球綠色供應鏈貢獻更多價值。
然而,他也提到產業仍面臨臺幣升值、美國加徵關稅,以及俄烏與以哈戰爭等不利環境,呼籲政府持續給予政策與資源支持。
臺北紡織展今年共有來自10國、388家業者、904個攤位參展。隨着全球淨零碳排浪潮推動紡織產業邁入綠色轉型,今年展出內容涵蓋永續環保、機能應用與智慧製造三大主題,預料將掀起一波綠色科技與材料創新話題。
紡拓會董事長郭紹儀致詞時表示,臺灣機能紡織品以高品質、創新研發與完整產業鏈聞名國際,展現強勁的全球競爭力。記者嚴雅芳/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