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動物園迎來瀕危雌性小懶猴 準備在臺組新家庭
在歐洲瀕危物種保育計劃協調下,小懶猴「Chö」從捷克來到臺灣。(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小懶猴爲夜行性動物,常在樹洞裡捲成一團睡覺,天氣溫暖時活動力較佳。(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來自捷克俄斯特拉發動物園的雌性小懶猴「Chö」,經歷24小時的旅行後於3月5日抵達臺灣,入住臺北市立動物園檢疫中心,爲期1個月的檢疫之後,將與臺北動物園現有雄性小懶猴組成新家庭,希望增加小懶猴的域外族羣數量及基因歧異度,以盡動物園對瀕危動物保育的責任。
動物園表示,長期參與許多國際保育組織及瀕危物種保育計劃,協助域外(動物園)及域內(原生地)動物族羣的健康繁衍,經由每年定期專家羣小組會議,爲瀕危物種尋覓適合的保育機構,建立各瀕危物種的域外衛星族羣。園方目前照養3只公小懶猴,展示場所見爲父子檔,「Chö」將在完成檢疫後與另1只雄性個體相處配對,依適應狀態再安排跟大家見面的時程。
動物園說明,小懶猴名列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的瀕危(EN;Endangered)動物,也是華盛頓公約組織「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的物種。小懶猴原本分佈於越南、寮國、柬埔寨東部等雨林、竹林以及常綠森林中,因爲盜獵、非法貿易及棲息地喪失,導致小懶猴野外族羣的數量仍不斷下降。
小懶猴成體體長約15至25公分,體重約500公克,無明顯雌雄二型性,具有淺棕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尾極短及頭圓、立體視覺的大眼等特徵。動作緩慢,樹棲性,拇指可以對握,不論手腳抓握能力都很強,使其可以長時間待在樹上。小懶猴屬雜食性,野生小懶猴會透過攝取的有毒昆蟲,使肘內產生的分泌物具有毒性,也會舔食肘內分泌物,讓牙齒獲得毒性,成爲受到威脅時自我防衛武器。在人爲照養環境下,因食物的品項不同,肘內分泌物就不再具有毒性。懷孕期190天,每胎產1至2仔,斷奶期4個月,雌性成熟期約9個月大。
由於小懶猴野外族羣過於稀少,加上體型小以及夜行性活動的特性,過去想清楚掌握關於小懶猴的分佈、棲地需求、族羣密度等生態習性不容易,大部分的資訊來自於當地民衆目擊發現或貿易市場,以及收容中心現有的圈養個體,直到2000年後纔有較系統性的調查結果發表。調查結果顯示,小懶猴在野外分佈族羣已是瀕危甚至處於快滅絕的狀態。
小懶猴爲夜行性動物,常在樹洞裡捲成一團睡覺,天氣溫暖時活動力較佳,在天冷時則會花上10幾個小時在睡眠以減少能量消耗,穿山甲館的夜行動物區採日夜顛倒的照養展示手法,遊客參觀時間正好是動物「夜晚活動」的時間,動物園提醒民衆,參觀時需輕聲細語、不可開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