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小懶猴Chö圓滾滾抵臺! 將配對成家拓展瀕危族羣
▲來自捷克的小懶猴平安抵臺。(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李依融/綜合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從捷克俄斯特拉發動物園調度雌性小懶猴「Chö」來臺,經過24小時的旅程,Chö於5日下午5點40分抵達,當晚入住檢疫中心。這隻小懶猴將進行爲期一個月的檢疫,之後會與園內的雄性小懶猴組成新家庭,以增加小懶猴的域外族羣數量及基因多樣性,進一步推動瀕危物種的保育工作。
臺北市立動物園長期參與各種國際保育組織,積極推動瀕危物種的保育計劃,透過專家小組會議,動物園爲瀕危物種尋找合適的保育機構,並建立域外衛星族羣,在歐洲瀕危物種保育計劃的協調下,促成雌性小懶猴Chö來臺。小懶猴在IUCN紅皮書分類爲瀕危物種(Endangered),同時也是華盛頓公約附錄I的瀕危物種。小懶猴原棲息于越南、寮國和柬埔寨東部等地的雨林和竹林,因盜獵、非法貿易及棲息地喪失,野外族羣數量持續下降。
▲小懶猴Chö將於臺北市立動物園其中一隻雄性個體配對。(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目前臺北市立動物園內已有3只雄性小懶猴,其中展示場上的父子檔是最受歡迎的,待Chö完成檢疫後,將與另一隻雄性個體進行配對,共同生活並適應環境,再視狀況安排與遊客見面的時間。
小懶猴是夜行性動物,通常在樹洞裡蜷縮睡覺。牠們在溫暖天氣下活動力較強,天冷時則會花上十幾個小時睡眠以節省能量。穿山甲館的夜行動物區採用日夜顛倒的展示方式,遊客參觀時正好是動物們的「夜晚活動」時間。請遊客參觀時保持安靜、避免使用閃光燈,好好欣賞這些睜着大眼、優雅緩慢移動的小懶猴。
由於小懶猴野外族羣稀少,且其體型小和夜行性特性,過去對其生態習性瞭解有限。大多數資訊來自當地目擊報告或貿易市場,直到西元2000年後纔有系統性調查結果發表,顯示小懶猴在野外的分佈族羣已瀕危甚至接近滅絕。透過這次引進「Chö」,臺北市立動物園希望能爲小懶猴的保育做出更多貢獻。
▲小懶猴因爲盜獵、非法貿易及棲息地喪失,被列爲瀕危動物。(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小懶猴簡介
小懶猴(Pygmy Slow Loris),學名Nycticebus pygmaeus,成體體長約15-25公分,體重約500公克,無明顯雌雄二型性。牠們擁有淺棕色毛皮、白色腹部、極短的尾巴和大眼睛。動作緩慢且擅長攀爬,拇指可以對握,使其能長時間待在樹上。小懶猴是雜食性動物,野生狀態下會攝取有毒昆蟲,從而使肘內分泌物具有毒性,這也是牠們的自我防衛手段。在人工飼養環境中,由於食物不同,肘內分泌物不再具有毒性。小懶猴的懷孕期約190天,每胎產1-2仔,斷奶期爲4個月,雌性約9個月大即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