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白晝之夜參展作品、人潮大減 文化局迴應了
爲促進藝術發展,臺北市分別自2006年及2016年起辦理臺北數位藝術節及白晝之夜。北市審計處審計報告指出,2024年觀展人數、作品及周遭響應業者皆大幅減少,民衆對展演規畫滿意度僅達75.4%。圖爲2023白晝之夜活動剪影。(圖/左腦創意提供)
爲促進藝術發展,臺北市分別自2006年及2016年起辦理臺北數位藝術節及白晝之夜。北市審計處審計報告指出,2024年觀展人數、作品及周遭響應業者皆大幅減少,民衆對展演規畫滿意度僅達75.4%。北市文化局迴應,2場活動爲各自不同屬性的藝術節慶活動,大衆美感及藝術喜好較難以量化評,未來將持續跨局處協調,協助導入旅遊、商圈等面向資源、加強亮點作品宣傳、串連活動路徑引導,拓展不同觀衆羣參與可能性。
文化局2022年至2024年每年於北市文化設施發展基金或公務預算平均編列700萬元及1217萬餘元經費,2024年白晝之夜吸引40萬餘人次參與,活動符合「免費」、「夜間辦理」及「創新」原則。
審計報告指出,2024年白晝之夜整體作品及活動數量共125件,居近3年之冠,但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短片徵件、影片或生態走讀等,與活動主軸有關的「夜間裝置藝術作品」及「表演藝術作品」數量合計僅有52件, 較2022及2023年度分別減少16件、23.53%及24件、31.58%,也有民衆反映2024年展出靜態作品與藝術裝置數量少,對於「展演規畫滿意度」僅達75.4%。
審計報告也點出,2024年度白晝之夜僅有1家旅宿業者響應,提供藝術家或表演者住房價格優惠,與2022年及2023年提供觀展旅客住房價格優惠接駁、服務、延後退房等專屬方案的42家及29家旅宿業者相較,不論規模或行銷方案均呈大幅縮水,串聯行銷性不足。
此外,2024年白晝之夜活動以大安森林公園爲主要展區,串聯忠泰美術館、師大美術館及數位藝術節主展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等,形成大安區藝術網絡,活動期間吸引40萬餘人次參與,但人潮多集中在大安森林公園,無法有效導引至前開主要串聯場域,致數位藝術節同期間實際參觀人次僅有3512人次,較2022年2活動串聯導入參觀人次7347人次,減少3835人次、52.2%。
審計報告另指出,數位藝術節已成爲發掘國內數位藝術新秀重要平臺,但2024年參觀人次銳減,文化局2024年委外辦理數位藝術節經費752萬餘元,與2022年及2023年補助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辦理該活動經費729萬餘元及725萬餘元相較, 預算規模差異不大,但2024年展場地點離捷運站距離較往年展場地點遠,客羣多爲數位藝術者,較無觀光客客羣,致實際參觀人次1萬178人次, 較2022及2023年3萬3800人次及5萬4736人次,分別減少2萬3622人次、69%及4萬4558人次、80%。
文化局說明,現今藝術展演形式多元且運用各式媒材或媒介溝通,不僅限於視覺裝置作品,2024白晝之夜由藝術總監偕同策展小組依其場域特性、活動主題等規畫形式調配,2025年將與藝術總監及執行團隊討論藝術形態呈現比例調配;2024年數位藝術節展出作品內容偏重實驗性與藝術性,較難直接與一般觀衆產生連結,未來將邀集專家及顧問羣於策展初期即提出觀衆導向建議,利展出內容兼顧創作自由與公衆參與,並持續盤點民衆回饋。
文化局表示,「白晝之夜」及「數位藝術節」爲各自不同屬性的藝術節慶活動,大衆美感及藝術喜好較難以量化評,民衆將依各自有興趣作品前往觀展;另2024年白晝之夜展場設於交通動線較邊緣區位,影響一般觀衆臨場意願,未來將持續跨局處協調,結合觀傳局、產發局等協助導入旅遊、商圈等面向資源、加強亮點作品宣傳、串連活動路徑引導,拓展不同觀衆羣參與可能性。
文化局補充,2025白晝之夜將於11月1日下午2時至2日凌晨2時,以圓山爲基地辦理,作品涵蓋視覺裝置、錄像、舞蹈、聲音與行動藝術,將圓山場域轉化爲跨感官的沉浸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