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毛岸英的遺孀,丈夫犧牲多年後再婚,晚年帶子女前往朝鮮祭拜
引言
戰場上的殘酷無法言喻,震耳的炮火襲來,無差別的衝向陣地上的每一個戰士。雖然明知道要面臨這樣的危險,但還是有人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戰場,明明他是可以不用去的。比如說毛岸英。他是毛主席與楊開慧烈士的長子,抗戰時期在蘇聯留學多年,曾受過斯大林的親自接見並授予了一把手槍。
全國解放前,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延安,見到了分別已久的父親。在延安,他當起了一名普通的戰士,跟着老同志學習生產勞動,與戰士、羣衆打成一片,絲毫沒有任何的架子與傲氣。建國後,他主動申請到工人階級中打磨自己。聽聞朝鮮戰事爆發,他作爲首批入朝人員奔赴前線。此去竟然成了永別,對他新婚的妻子劉思齊更是沉痛的打擊。
01
毛岸英入朝的時候只告訴了毛主席,新婚不過一年的妻子並不知道。臨行前,劉思齊剛剛做了闌尾炎手術,還在醫院。毛岸英去醫院陪了妻子一晚,告訴她自己將要執行一項任務,不知何時回來,也沒有聯繫方式,讓她不要着急。還囑咐妻子不要忙着參加工作,最好是多學些文化知識,打牢了基礎才能更好地爲人民服務。
清晨,他來到了岳母張文秋的家裡,對老人噓寒問暖的叮囑了一番,依然沒有提起自己將要去戰場的事情。走到門口的時候,他主動向媽媽要了一樣東西,就是一塊懷錶。張文秋沒有遲疑,馬上取出來交給了他。他告訴媽媽,出差回來後就還給她。當美軍的炮彈將志願軍司令部臨時駐點轟炸得四分五裂,戰士們甚至分辨不清烈士的遺骨,還是憑藉着這塊懷錶找到了毛岸英。
02
噩耗傳到國內,毛主席強忍着悲痛長久地靜默無語。調整好心情後,他囑咐將烈士就地安葬,無需運回國內。同時,叮囑身邊的所有人不要將消息告訴劉思齊。此時的劉思齊不過20出頭,還沉浸在新婚的幸福當中,絲毫沒有意識到丈夫的這次出差竟然成了永別。直到這場戰爭結束以後,她才隱約猜到了真相,於是跑去毛主席那裡確認。
看着風華正茂的兒媳,毛主席點了點頭。劉思齊哭得無法自抑。她比毛岸英小了八歲,兩人初識的時候他剛從蘇聯回來,而她也剛從國民黨的監獄中恢復自由。他幼年失去母親,她則失去了父親,再加上兩人相差無幾的坎坷童年,對彼此的同情與憐惜逐步加深。一開始,膽小的她覺得這個大哥哥很是親切,也很會體貼人,講話也是那麼的博學多識。
03
後來,他們漸漸有了異樣的情愫,在一衆叔叔阿姨的支持下開始談戀愛。當時,她才16歲。爲了照顧她的年幼,毛岸英一直等到她年滿18歲以後才提起婚事。他們的婚禮是由毛主席親自主持的,雖然簡單樸素卻充滿了溫馨與甜蜜。她還沒來得及爲愛人生兒育女,他卻已然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樣的打擊是多麼的殘酷啊!
很長一段時間內,劉思齊都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身體也總是生病。爲了讓她儘快地開始新生活,毛主席建議讓她去蘇聯留學。在蘇聯,她時常能夠收到毛主席的來信,信中叮囑她注意身體,不要學習過於拼命。學成歸國後,劉思齊在解放軍某部參加工作,主要負責俄語翻譯工作。事業慢慢步入了正軌的她,唯一讓毛主席牽掛的就是婚姻問題。
04
距離毛岸英犧牲已經過去了十年,她還是單身一人。毛主席早已經將她視爲了自己的“大女兒”,每次給她寫信也是以“女兒”稱呼,也一直支持她開始新的生活,找個合適的人成家。眼看着劉思齊已經過了三十歲,毛主席再也安耐不住了,寫信嚴厲地批評了她,埋怨她不願意認識新的朋友。面對這樣一個像親爸爸一樣的公公,她終於點頭了。
毛主席歡喜地託人給她介紹對象,最終找到了在空軍學校當老師的楊茂之。他們二人都曾留學蘇聯,也都是軍人身份,相處之後對彼此都較爲滿意。結婚的時候,毛主席託人送去了300元禮金。婚後,她先後生育了四個子女,兒女們後來都學有所成。2010年,已經80歲的她帶着兒女來到了朝鮮,祭拜毛岸英烈士。
結語
回顧劉思齊的一生,早年因爲戰爭經歷苦楚,小小年紀就和母親一起被關押在敵人的監獄裡數年。在最好的年華遇到了刻骨銘心的愛人,幸福卻如此的短暫。好在她遇到了毛主席這樣偉大的父親,這纔開啓了幸福美滿的後半生。人生之路曲折不平,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挫折,遇到一些人,也失去一些人,然生活依然還要繼續,爲了愛過我們、愛着我們的人不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