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能再“醫路向前”:婦產科主任墜樓背後的網絡醫鬧亂象
那位“醫院裡的奶奶”,走了。
8月1日晚,邵醫生在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墜樓,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隨着她生前捲入三起醫療糾紛、遭受長達7個多月的網暴等情況被曝光,許多人才認識到這位溫柔負責、以愛待人的婦產科主任。
邵醫生曾說,“只有嬰兒的哭聲讓所有人都高興”,在產婦術前打麻藥害怕時,她抱着產婦說“閨女別怕,姨在”。 她曾用雙手托起三萬多個新生命,卻在被網絡暴力推向深淵時茫然無助,只留下了“爲我正名”的遺言。
家屬告訴南都N視頻記者,長期的網暴,讓邵醫生“陷入極度無助”。在互聯網時代,一些醫療糾紛經網絡傳播後常被簡化爲善惡對立,將專業問題轉爲道德批判的情況並不少見,法律界人士也向南都N視頻記者坦言:幾乎無力快速通過合法渠道澄清謠言。
周口六院在事發後曾迴應南都N視頻記者:邵醫生所涉與患者的糾紛已經在走司法程序。但這位婦產科主任“醫路向前”的心願,已憾然止步。
邵醫生生前懷抱新生兒的照片。
“醫路向前”的心願
8月5日凌晨2時,小靜在社交平臺刷到了給自己接生過的邵醫生墜樓身亡的視頻。
她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匆忙給邵醫生的微信發去了消息,“姨,你沒事吧。”小靜一夜沒睡,早上10時又發去了一條消息,“姨,說好11月給我接生的,你怎麼那麼傻。姨一路走好,你永遠是大家心中的好醫生。”
同日,周口市衛健委通報稱,8月1日20時38分,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57歲醫生邵某某墜樓,終因傷勢過重,於8月2日凌晨1時40分死亡。衛健委已於第一時間與相關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
小靜和邵醫生的上一次聊天還是在一個月前,她二胎5個多月了,詢問邵醫生唐篩方面的問題,“等回家去咱醫院一塊檢查。”邵醫生說,“行。”
2021年,邵醫生接生了小靜的第一個孩子。因爲小靜的母親是在生下她時去世的,小靜一直都害怕生孩子。小靜向南都記者回憶道,自己怕打針,術前打麻藥的過程持續了三十多分鐘,因爲她總是亂動,麻藥打不進去。邵醫生抱着小靜說,“閨女別怕,姨在。”
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官方介紹頁面顯示,邵醫生是該院婦產科主任,從事婦產科工作二十多年,接生過三萬多名寶寶,曾兩次把情況危急的羊水栓塞產婦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她還獲得過“2012年周口市巾幗文明獎”“2020年周口最美醫師”“2023年周口市婦幼健康母嬰安全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邵醫生在病房裡與即將出院的患者擁抱。
邵醫生在周口市當地有口皆碑。小方2024年生產時由邵醫生接診,“她非常溫柔、負責,出院後我常向她諮詢孩子的問題,她總是耐心解答。”邵醫生親屬也告訴南都記者,邵醫生平時很忙,“但從不擺架子,誰有事找她,她都會盡力幫忙。”
在周口六院的介紹頁面、個人社交賬號簡介上,邵醫生都留下了自己的私人手機號碼。她的社交賬號名稱是“醫路向前”,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她接生的嬰兒視頻,還有給孕產婦及家屬的醫囑、科普知識。
有產婦評論說,“想約邵醫生的時間接生,護士說她基本二十四小時都在醫院。”邵醫生回覆了一朵玫瑰花的表情包。
邵醫生在視頻裡說話總是慢條斯理、輕聲細語,她或是俯身輕輕地擦拭新生兒身上多餘的胎脂,一句句誇讚“好娃娃”“乖寶寶”,熟練地用包被將嬰兒包裹起來,又或是眼帶笑意地看着抱在懷裡的小嬰兒。
邵醫生在手術室裡安慰產婦。
“愛”是邵醫生生前發佈動態的高頻詞。她自稱“醫院裡的奶奶”,“只有嬰兒的哭聲讓所有人都高興,可愛的寶貝”。躺在手術室裡的產婦被牽着手,她配文“手術裡的愛”。產婦麻醉時流淚說想媽媽了,邵醫生說“不要怕,我們都是媽”,並配文“遠嫁的小美女不缺愛”。
2024年5月19日,邵醫生髮布了一則視頻,“明天就是5月20日,諧音‘我愛你’,我愛我身邊的所有人,我也希望所有人心中有愛。”
“爲我正名”的遺言
然而,這位總是在視頻裡笑着用河南話說“親愛的家人們”的醫生,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持續遭遇了網絡暴力。
2024年8月19日醫師節前夕,邵醫生和周口六院其他多位資深醫生出鏡錄製了訪談視頻。她把手放在胸前,對着鏡頭說,“我穿上這件白大褂,就是把救死扶傷放到第一位,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邵醫生的社交賬號發佈了很多她與新生兒的照片。
這是邵醫生過的第七個醫師節,就在同年的12月,她開始經歷“被指責攻擊”的至暗時刻。邵醫生曾在其社交賬號置頂視頻下方評論區留言,“救了她的命,反而不被理解。”
邵醫生的親屬告訴南都記者,其曾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多條針對邵醫生的控訴視頻,內容涉及“切除子宮”“篡改病歷”等,並伴有“我會一直監視你”的威脅語句,相關賬號在事發當天即8月1日18時28分仍有視頻更新。
“網暴源於三起醫療糾紛”,邵醫生家屬向南都記者表示,涉事患者家屬互動擴大傳播,招致大量陌生網友持續性攻擊。7月30日、31日,邵醫生兩度前往派出所報案。“第二次立案了,但警方並未明確如何解決,涉事賬號也未凍結。”
“連續7個多月的網暴,讓她陷入極度的無助之中。她的遺書裡詳細寫了這三起醫療糾紛的情況,還有一句‘一定要爲我正名’。”家屬說道。
此前部分攻擊言論截圖。
8月8日,涉事平臺就此事迴應稱,疑似三起醫療糾紛當事人及家屬的15個賬號發佈89條與醫療糾紛相關的視頻,962條與醫療糾紛相關評論,內容包括講述個人就醫經歷、表達維權訴求、指責或攻擊醫院及邵醫生。其中,76條視頻、457條評論違反平臺規則被處理。
涉事平臺表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該平臺共收到邵醫生及其代理人發起的侵權舉報48次,平臺對1個重複侵權賬號下發禁投稿處罰。目前,平臺正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工作。
南都記者注意到,涉事賬號曾“指責邵醫生切別人子宮做實驗、發論文”。南都記者查詢知網發現,邵醫生唯一一篇與之相關的論文發表於2019年,題爲《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聯合陰道前後壁修補術治療子宮脫垂的效果》。而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中重度子宮脫垂的常見治療手段之一。
“邵醫生事件中涉及的核心法律問題是醫療糾紛與網絡暴力的邊界衝突。”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郭慶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患者家屬通過網絡反映醫療爭議尚屬合法權利,但是如果患者家屬發帖內容包含捏造的事實、惡意剪輯的視頻或篡改過的診療記錄,或使用侮辱性語言,則超出了合理維權範疇。
郭慶指出,“醫療糾紛本屬專業技術爭議,但經網絡傳播後常被簡化爲善惡對立,這種情緒化敘事導致公衆忽視醫療行爲的複雜性,將專業問題轉爲道德批判。網絡空間的匿名性使參與者產生‘法不責衆’心理,造成輿論一邊倒,往往使得當事醫生無力辯解,不僅傷害了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心,更侵蝕了醫患信任的基礎。”
變味的“維權”
當前醫療糾紛通過社交平臺發酵,已形成區別於傳統維權模式的新型矛盾形態。這類“維權”容易將醫患糾紛延伸爲網絡暴力。
2024年4月,江蘇省泰州市醫藥高新區人民法院曾公佈一起名譽權糾紛案件。案件起因是王某的丈夫在泰州某醫院住院治療經搶救無效死亡,王某與主治醫師趙某、醫院就其丈夫治療期間用藥的合理性、費用等問題發生糾紛。
隨後,王某在社交平臺發佈視頻稱,“趙某是庸醫,爲了自己的小利不管病人死活濫用高價藥,什麼醫者仁心,簡直是個殺手!”“是不是趙某的背景硬,院方的領導不好處理此事”。該視頻合計被點贊一千餘次,被轉發一百餘次。
法院認爲,王某發佈上述不實言論侵犯了趙醫生名譽權,且由於信息網絡傳播具有廣泛性等特點,相關視頻及言論影響了社會公衆對趙醫生的公正評價。最終判決王某公開發布致歉聲明且不少於20日。
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捷向南都記者講述,其曾處理過一起由醫患糾紛導致網暴的案件:患者家屬在短視頻平臺反覆發佈未經覈實的病情描述,並配以誇張標題,導致涉事醫生個人信息被曝光,其子女在學校遭受排擠。張捷通過發律師函、平臺投訴取證侵權人信息、申請證據保全及提起名譽權訴訟,法院最終判令患者家屬刪除相關視頻、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張捷認爲,網暴受害者在維權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證據留存難、侵權人身份識別難、司法救濟週期長、心理與職業損害難量化等。“即便勝訴,刪除信息、賠償損失也需要較長時間,難以立刻止損。精神損害撫慰金在司法實踐中數額較低,難與實際損失匹配。”
而令人痛心的是,近年來網絡暴力導致的悲劇並不在少數。
2022年10月底,新鄭市第三中學教師劉韓博在家上完網課後意外離世,曾有陌生人侵入劉韓博網課用言語辱罵、共享屏幕干擾課件的方式擾亂課堂秩序。曾開着拖拉機到西藏自駕的山東網紅“管管”,因遭長期網暴患上重度抑鬱後離世。
粉發女孩鄭靈華生前遭受嚴重的網暴。
浙江杭州女孩鄭靈華,因染了一頭粉發、帶着碩士錄取通知書去看望病牀上的爺爺,被來自各平臺的多個賬號造謠,部分網友對她進行惡意攻擊。2023年1月23日,鄭靈華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23歲。
長期關注網絡暴力問題的杭州市委黨校學報編輯部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網絡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姜方炳此前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網絡暴力的成因比較複雜,既涉及網絡技術本身所潛藏的信息傳播風險,也涉及人性的陰暗面、社會變遷等因素引發的各類風險。當這些風險要素髮生交疊的頻率和程度越高,引發網絡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
“網絡醫鬧”治理之困
隨着多起網絡暴力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呼籲打擊“網絡醫鬧”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南都記者檢索發現,5月,山東省衛健委公開了《山東省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就明確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醫療機構或者醫務人員的名譽權。
而各地政府官網也發佈了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相關通告,均明確不得有對醫務人員侮辱、誹謗等妨礙醫院安全秩序和醫療規程的行爲。
在杭天信律師事務所律師曹傑和看來,傳統醫鬧大部分發生在醫院內或者醫院門口,影響力也基本走不出當地。“而如今患者一方利用網絡輿論逼迫醫院或醫生妥協讓步,達到其在線下糾紛中未能達到的目的,如高額賠償、滿足不合理要求等。‘網絡醫鬧’在危害範圍和持久性上比傳統醫鬧更大,且具有一定的隱匿性,較難處置。”
浙江省律協醫藥健康委主任趙麗華告訴南都記者,在她經手的案例中,司法、行政機關介入後、事實認定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患者通過網絡發聲維權的情況並不少見。“在常規的處理機制中,醫患糾紛可以通過雙方溝通調解、衛生行政部門調解矛盾,以及訴訟途徑解決。”
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
但在當前的司法與網絡環境之下,醫患糾紛特別是“網絡醫鬧”的實際處置仍面臨不少難題。
張捷指出,首先是信息傳播速度快,“維權”相關網帖即便刪除源頭內容,轉發、截圖可能已廣泛擴散。此外,區分合法表達與違法侵權需要法律與事實雙重判斷。而不同平臺規則不一,信息同步下架效率低,這就導致了跨平臺執法協調難。
郭慶則向南都記者坦言,此次邵醫生事件涉及到其公民個人信息被侵犯、名譽權與隱私權受損,卻無力快速通過合法渠道澄清謠言等多重法律困境。網暴者或將被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其分析稱,根據《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網絡侮辱誹謗需達到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 才能轉爲公訴案件,多數案件停留在自訴階段,維權者取證與立案門檻過高。而平臺雖設置了關鍵詞過濾和舉報功能,但面對深度合成技術生成的虛假信息(如篡改過的診療記錄),現有技術難以精準識別。
此外,郭慶認爲,醫療糾紛天然具有高關注度,加之公衆對專業領域信息的認知侷限,容易形成 “患者即弱勢羣體” 的第一印象。“如果專業機構的澄清信息能夠及時覆蓋虛假信息,如果邵醫生在墜樓之前能看到這樣的信息,或許她會收回走向死亡的決心。”
8月6日,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方面迴應南都記者稱,“目前邵醫生所涉及的和患者間糾紛已經在走司法程序。”
周口六院婦產科產房的燈還亮着,那位曾經一天24小時都在醫院的“奶奶”,卻不在了。
出品:南都即時
統籌:向雪妮 馮奕然
採寫:見習記者 李思涵 南都N視頻記者 馮奕然 實習生 戚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