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起舞

“拉索!拉索!”伴隨着口號聲,演員們手指輕撥扎念琴絃,頓足成韻,踏歌而舞,縱情高歌,精彩演繹着拉孜堆諧《飛弦踏春》。

18年前,拉孜堆諧首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正是憑藉《飛弦踏春》這一力作,讓全國觀衆領略到了藏族古老歌舞藝術的獨特魅力。2025年,拉孜堆諧再次以30秒的精彩,在央視春晚拉薩分會場驚豔亮相,續寫了這一傳統藝術的輝煌。

拉孜堆諧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拉孜縣藝術團團長扎西旺拉介紹,這一藝術形式有着7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集歌舞、說唱、彈奏於一體的民間歌舞,其以歡快、活潑、有力的特點著稱。2008年,拉孜堆諧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核心在於傳承。格桑卓瑪自5歲起便跟隨父親皮吉拉巴學習拉孜堆諧,成爲皮吉家族的第五代傳承人。“一定要把堆諧傳下去,即使你不在了,舞蹈依然會在。”作爲拉孜堆諧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皮吉拉巴臨終前仍對堆諧念念不忘。

父親的殷切囑託,成爲格桑卓瑪傳承和發展堆諧的不竭動力。如今,她已成長爲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着拉孜堆諧登上了更爲廣闊的舞臺。

隨着悠揚的課間操音樂響起,拉孜縣芒普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或旋轉或跳躍,踢踏轉躍間展現的正是拉孜堆諧的風采。爲傳承好、發展好拉孜堆諧,拉孜縣在全縣中小學開設了堆諧課程,鼓勵當地年輕人加入演出團隊,利用農閒時間學習和編排節目。同時,大力開展堆諧傳承培訓,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項大型文藝展演,推動拉孜堆諧走出西藏、走向全國。

拉孜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柳麗英介紹,目前,拉孜共有堆諧演出團隊111個、表演人員2000餘人,全縣70%以上的羣衆能夠熟練表演拉孜堆諧。

傍晚時分,旦增羅布、尼瑪扎西揹着扎念琴,穿過日喀則市區的街巷,來到一家網紅藏餐館表演拉孜堆諧。“我從小就學拉孜堆諧,讀職業學校時老師還對我進行了系統培訓。沒想到,靠這項技藝,我每個月能增加6000元的收入。”旦增羅布感慨地說。

扎念琴,作爲拉孜堆諧的伴奏樂器,藏語意爲“悅耳之音”。2014年,“扎念琴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拉孜縣熱薩鄉央德扎念民族傳統手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負責人頓加熟練地調度着10多名工人,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扎念琴製作的各項工序:選料、切割、打磨、雕花、上弦、調音……他說:“依照材質不同,扎念琴的單價從500元到上萬元不等。去年,我們的銷售額達到了182萬元,今年月均銷售額也有20萬元。”隨着拉孜堆諧的廣泛傳播,扎念琴作爲伴奏樂器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鄉親們也憑藉製作技藝實現了增收致富。

踏歌起舞,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深情表達,更是拉孜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生動詮釋。據介紹,拉孜縣將繼續大力推動非遺與消費場景、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將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爲文旅產業發展優勢,讓非遺“活”起來,更“火”起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賀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