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吃安眠藥睡不好「恍神摔車」 醫:「共眠煞」治療挑戰大
▲許多人吃安眠藥效果不佳,可能是「共眠煞」造成。(示意圖/CFP)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國內近年傳出多起施打「牛奶針」致死悲劇,不少受害者長期苦於失眠,臺人睡眠問題也引起關注。醫師說,某些人吃安眠藥無效,可能是同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卻不察,治療集中於助眠而忽略改善呼吸,導致整體睡眠品質難進步,這類合併失眠、OSA個案稱爲「共眠煞」,診斷不易,治療挑戰也大。
據統計,臺灣在2023 年經健保開立的安眠藥費用超過11.6億元,使用普遍程度在亞洲數一數二,卻仍有許多失眠病人抱怨藥效減退,也使服藥量持續增加。
對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說,部分使用安眠藥無效的個案可能屬於「共眠煞」(COMISA,COMorbid Insomnia and Sleep Apnea),由於一直沒有治療睡眠呼吸障礙,造成晚上好不容易睡着,醒來仍疲憊、打盹,等到入夜又睡不着,只好反覆吃藥助眠,形成惡性循環。
李信謙舉例,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因長期失眠,連續多年服用安眠藥,但白天依然不時感到倦怠,結果某次騎車外出買菜竟恍神失控,摔車後造成身體多處傷勢,於是決定就醫詳細檢查,結果確診爲「共眠煞」,醫療團隊必須同時針對2種問題設計治療方案。
針對治療,李信謙說, 單純OSA的標準治療是配戴陽壓呼吸器,但病人若已苦於失眠,戴呼吸器可能更難入睡,因此常導致排斥配戴,而若只用安眠藥,卻可能加重呼吸中止症狀,影響整體健康,故對於「共眠煞」的處理,須一方面以認知行爲治療介入失眠成因,協助患者建立更規律的睡眠模式,另一方面則針對病人對於呼吸器的不適感進行個別化協助,以協助其持續使用呼吸器。
李信謙指出,如此雙管齊下的療程歷時半年後,個案不僅戒除多年的安眠藥依賴,夜間睡眠品質也提升,白天的精神狀況大幅改善,並重新建立起對於「好睡」的信心。
▲正確使用陽壓呼吸器可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圖/亞東醫院提供)
李信謙強調,臺灣過去未曾對「共眠煞」進行全面性調查,相關個案可能比想像中多,以他與團隊近期進行的研究爲例,在睡眠檢查確診爲OSA的170人中,高達40%同時有失眠問題,臨牀卻無法快速、明確辨識特徵,恐因此遭長期忽略。
對於「共眠煞」治療,李信謙說明,國際間逐漸重視非藥物療法的可能性,研究發現認知行爲治療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部分患者的呼吸中止指數也會下降,但臺灣目前具備施行失眠認知行爲治療的專業人員有限,推廣難度高。
李信謙強調,「共眠煞」病人罹患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於一般人,在睡眠治療中屬於更棘手且需跨科整合的族羣,團隊未來將持續推廣簡易可行的行爲介入方法,以提供更合適的治療,希望能協助更多病人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