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給國家捐了千億,晚年重病申請住高級病房,院方:級別不夠

提起“盜墓”,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東陵大盜”孫殿英,當年他可是把清朝的皇家墓室大盜特盜,損壞的文物價值無法估量,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無價珍寶下落不明。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摸金校尉”的存在,是曹操爲了超級錢財而特地成立的一支隊伍,各朝各代皇帝和王公貴族的陵墓就是他們的行動目標。

在這之後,民間也衍生出一些盜墓門派,但無論是摸金校尉還是江湖上的盜墓賊,在提起他們的時候,人們都是深惡痛絕。在這些盜墓賊的眼中,他們壓根不懂文物的保護,只知道一味地洗劫掠奪,實在可恨。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近代盜墓賊行動最爲猖獗的一個階段,甚至敢到故宮博物院進行盜竊,有的甚至可以三番五次得手。但畢竟乾的是見不得人的行當,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些盜墓賊最終也因爲自己的貪婪而落網,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位,雖然不是盜墓賊,但卻從盜墓賊手中買入了很多國寶文物,總價值達到了1136億元!讓人欽佩的是,這位“收藏家”最後竟然將這些天價文物毫不猶豫地捐贈給國家,讓自己的名字永垂青史。

這位偉大的收藏家便是張伯駒。清光緒二十四年,張伯駒出生於河南,是袁世凱的表侄子。年幼之時,張伯駒便被父親過繼到其伯父張鎮芳家中,從小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同時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張伯駒雖然是富家公子,但卻沒有一絲的紈絝之氣,性格也十分內向,平時也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因爲家族背景的原因,張伯駒自幼見識廣泛,喜歡各種文物收藏,尤其喜歡鑑賞書畫。成年之後,張伯駒更是收藏成癮,有時候看到一些名貴的字畫之後,便拔不動腿,哪怕花費重金,也要買下來,然後收藏在家中。

慢慢地,張伯駒收藏的字畫和文物越來越多,價值越來越高,他對文物字畫的熱愛甚至已經到達了癡迷的地步,最後更是爲了收藏字畫,散盡萬貫家財,成爲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收藏家。

可讓人意外的是,張伯駒收藏了一輩子,到晚年之時,卻自願將自己收藏的文物寶貝,全部無償捐贈給了國家。如今故宮博物院中的很多寶物,實際上都是張伯駒收藏的。這樣的舉動也讓很多人不能理解,他既然如此熱愛收藏,又爲什麼要將這些寶物無償捐贈呢?

有人說:“是張伯駒年紀大了,活得更通透了。”也有人說:“是他害怕自己的寶貝遭人惦記,以免落入他人之手,放到故宮裡收藏纔是最安全的。”當然,這些只是外界的猜測,至於張伯駒爲什麼要把寶物都捐贈出去,外界也就無從知曉了。不過,不論出於什麼原因,他的舉動都是具有大義和大愛的,這種品質令人欽佩。

對於張伯駒來說,這些文物就是他全部的財產,全部上交國家之後,張伯駒也就變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拮据。後來,張伯駒因身體不適需要入院治療,考慮到丈夫的身體情況,他的妻子便向醫院申請更換病房,想讓張伯駒住得更舒服一些。

滑稽的是,當時院方竟然以“級別不夠”的理由拒絕了。無奈之下,妻子只好向故宮博物館的領導求助,在他們的幫助下,張伯駒才被轉到了高級病房,享受一級護理。經過這件事之後,張伯駒也看透了人性,無奈地說了句:“現如今的人啊,都掉進錢眼兒裡邊了……”

張伯駒老先生的這句感慨道出了他的無奈,同時也說出了這個社會的實情。如今的社會,大多數人都以利益爲中心,把“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句話體現到了極致,是多麼的無奈與可悲啊!

雖然暮年的生活比較悽苦,但張伯駒老先生從未後悔過。在老先生看來,自己收藏的文物寶貝,原本就是老祖宗的遺產,上交國家纔是最正確的選擇。只能說,張伯駒老先生的情懷和擔當,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他的大義大愛,心繫祖國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