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曾喊苦,只想生活過得去」 八旬嬤拾荒貼補家用的6年歲月

根據臺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的調查,2023年全臺回收總量約680萬噸,有近10%、64.7萬噸是由拾荒者處理。圖/臺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全臺有不少長輩靠拾荒賺微薄收入爲生活奮鬥着,嘉義八年級黃姓女子談到,祖母晚年靠拾荒貼補家用,「撿破爛」過程遭遇許多歧視卻不曾喊苦,祖母3年前過世,但祖母拾荒的身影,仍活在她心中。

黃姓女子說,祖母是2022年辭世,享壽80歲。她拾荒的原因是家中破產、房屋遭法拍後的經濟壓力。她選擇在社區內一處斜坡設置紙箱,讓鄰居將可回收物品放置其中,「一開始人家不知道她在幹嘛,後來都很有默契把東西給她」。

不過,環境維持始終是爭議來源。黃女說,即便祖母努力清洗瓶罐、維持整潔,夏日的氣味仍引起住戶投訴,最終遭管委會驅趕。此後,家人將踩扁的瓶罐放到頂樓儲存,搬運過程對高齡的祖母造成膝蓋負擔,「一大袋其實不輕,她還是硬撐着搬上樓。」

孫女回憶,當時祖母每月約可賺取2萬多元收入,除住戶回收物外,也撿拾附近工地的鐵截仔,及拆解小家電變賣。「印象最深的是電風扇,直接賣只有50元,但拆開取出馬達裡的紅銅線,可以賣幾百塊。」但拆解過程危險,孫女記得阿嬤常叮囑「小心」,自己卻用力拆到手傷,因爲黏在一起真的很難拆。

黃女感慨的是,面對政府補助等資源,祖母與父親皆因「不好意思麻煩人」而不敢主動申請。黃女也說,最重要的是資訊落差「最需要幫助的人,反而不知道資訊,也很少有人主動告知。」

拾荒6年,是一位長者爲家庭無聲付出的日常,也是社會安全網難以涵蓋的角落。黃女說,祖母不曾喊苦,只想生活過得去,而這段回憶,也成爲她對社會照護制度與資訊落差最深刻的理解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