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董衛曼:免籤擴容,中外“雙向奔赴”再提速

來源:環球時報

6月1日起,中國的單方面免籤“朋友圈”首次拓展到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適用單方面免籤政策來華的國家達到43個。此前,中方就已經宣佈將實現對海合會國家免籤“全覆蓋”,並在同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全面互免簽證和麪向湄公河國家簽發“瀾湄簽證”的基礎上,面向東盟10國和東盟觀察員東帝汶推出“東盟簽證”。

這些簽證便利化的系統性舉措,既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鑰匙,也爲中外民間全面交流打開了“雙向窗口”。當越來越多外國友人踏上中國土地,隨着他們的腳步一同到來的,不僅是中外民間交往的熱度,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機。當前,社交媒體平臺上持續涌動的“中國熱”,正是這種深度交流在數字時代的生動註腳。

從東北的鍋包肉到潮汕的生醃,從覆蓋全國的高鐵網絡到整潔有序的地鐵出行,從掃碼支付的便捷社會到隨處可見的送餐機器人,當代中國式生活方式的太多日常細節大大超出了很多外國遊客對中國的過往認知。當大量外國遊客開始通過入境便利化舉措來到中國,真切地感受到豐富多彩、直觀立體的當代中國,與西方主流媒體長期用有色濾鏡塑造的“中國印象”形成鮮明對比,掏出手機快速記錄分享所見所聞所感,也就成爲他們發自內心的自主選擇。而一旦突破了西方主流媒體長期精心營造的涉華信息繭房,對於廣大外國遊客而言,之前關於中國之旅的種種擔憂也就隨之消散,取而代之的不再是對中國社會的獵奇心理,而是自覺自願融入當代中國式生活方式。前不久知名國際網紅“甲亢哥”橫跨多地的中國行,就是最爲鮮活的例證。

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開始習慣在小紅書、TikTok等社交平臺上分享他們來華旅遊的點點滴滴,他們以更爲感性、親切、自然的方式,直觀分享當代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式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可見,無論是讓外國遊客走進來的“China travel”,還是中國遊客走出去的“World travel”,都展現出了更爲開放的中國態度。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了中國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還鋪開了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宏偉畫卷。

這當然並不是偶然,這種現象的背後,是中國服務貿易實力的全面提升。如今,中國服務貿易的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服務質量均實現了整體性提升,在促進國際交流、增進各國人民福祉等方面發揮着自身的作用。而且,即便是從世界範圍來看,普通人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在社交平臺分享包括旅遊在內的日常生活,也是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纔出現的新現象,這背後無疑是移動互聯網的全球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最早完成了全國範圍的基礎設施搭建,各個領域的互聯網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競相涌現,爲我國廣大人民羣衆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近年來,中國互聯網企業相繼 “出海”,將凝結着移動互聯網中國經驗的商業模式推向世界,爲全球移動互聯網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國潮玩Labubu“忽然”間甚至已經基本成爲全球性的文化符號,就是這一歷史進程的生動寫照。

相較於好萊塢式、韓流式的文化秩序,中國社會在實現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搭建之後,最早也最大程度地完成了面向最廣大人民羣衆的信息普惠和信息平權,廣大人民羣衆在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發展紅利的同時,也爲各領域的互聯網企業賦予了獨具中國經驗的競爭力。所以,當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一經走向世界,就迅速爲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好萊塢、韓流等之外的新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爲他們拓展了新的文化經驗與文化空間。而且,移動互聯網的中國經驗恰恰特別強調尊重當地風土人情的本地化運營,注重最大化地釋放互聯網用戶的熱情和創造性。如今,中國網絡遊戲、連續劇、綜藝等移動互聯網的文娛生態開始在世界範圍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不斷颳起更炫的“中國風”。

顯然,外國遊客自覺自願分享中國式生活方式,根本原因在於其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價值觀,這與西方主流媒體長期塑造的“中國印象”截然不同。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2024年旅遊業發展指數》顯示,中國已經躍升到第8位,並且呈現出明確的繼續上升趨勢。

總之,世界當然也必須呼喚一個更爲平等有序、多元多樣的國際文化新秩序,不斷打破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壁壘,以當代中國式生活方式爲代表的多樣化生活方式,必然將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動國際社會進一步多元發展。正如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向全世界發出深入推動文明交流對話、在包容互鑑中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摯呼籲,爲推動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再次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作者是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