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狂飆”的底氣是什麼?
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新華日報)
鹽城超算中心 (受訪單位供圖)
高密液冷智算集羣
□ 本報記者 張宣 實習生 盧欣怡
8月22日至24日,2025中國算力大會在山西大同舉行。會上發佈的《2025綜合算力指數》報告顯示,江蘇綜合算力指數位於省級行政區第二。
算力是加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科技週刊》記者在我省多地瞭解到,我省在算力發展上已實現多維突破:智算端,AI優化算力提效,加速新藥研發與影視渲染;綠算端,鹽城超算依託綠電、創新制冷降碳;巧算端,南京搭建調度平臺,24萬套算力靈活調配,多措並舉助力我省算力領跑。
智算——
AI讓1份算力當2份用,
研發渲染全提速
三兩句文字眨眼變身美圖動畫,是誰將你的奇思妙想逐一實現?手機拍照秒出大片,行車導航精準選定最佳路線,是誰在爲你的假日保駕護航?是算力!
“算力即計算能力,是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力於一體的新型生產力,主要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提供服務。”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利用智能調度、優化算法等方式,讓現有算力用得更省、更高效,相當於“把1份算力活出2份的效果”,實現算力的等效提升。
具體如何實現?8月26日,記者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看到,超智融合算力平臺系統正在爲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智能應用計算解決方案。以SWBind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預測應用爲例,在智能算力下能爲生命科學研究、臨牀醫學以及新藥研發提供關鍵支持。
“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人體中如蛋白質、DNA、RNA等特別重要的“微觀零件”,而想要看清這些“微觀零件”則需要藉助顯微鏡等實驗室器材。通過SWBind國產生物醫藥大模型,研發者可以對蛋白質、DNA、RNA等大分子及小分子進行建模,並模擬其化學修飾,從而縮短藥物發現週期,降低研發成本。此外,通過精準預測個體化的蛋白質結構,可以爲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
這項成果離不開太初(無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努力。這家公司的核心團隊成員均來自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2024年,該公司聯合百度螺旋槳團隊及神威數智,成功完成了國內首個AlphaFold3模型(谷歌開發的蛋白質預測模型)的全復現項目。復現後的模型在常規小分子配體、核酸分子(DNA和RNA)以及蛋白質的結構預測精度上,與AlphaFold3相差無幾,模型置信度也符合標準,基於此,國產大模型SWBind得以誕生。
“從國產大模型SWBind的落地應用上,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推動了算力架構的優化。”太初(無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喬樑進一步解釋說,人工智能的發展帶動算力需求大幅增長,要滿足大模型對計算資源的高要求,提升單節點的計算性能變得尤爲重要。該公司打造了元碁SuperPod128高密液冷智算集羣,採用了自研的異構衆核架構AI加速卡,結合高效液冷技術,構建出自主可控的高密智算底座。
“異構衆核相當於三維立體網狀結構,類似於城市裡的交通路線,是普通道路、高架隧道和高速路的組合,建立了一套更立體化的計算邏輯,適合各種通用計算場景,滿足人工智能計算效率的同時,也能支持高精度科學計算。”喬樑介紹說,“人工智能應用的計算需求爆發式增長,硬件系統設計功耗大幅度提升,高效的散熱解決方案成爲算力基礎設施落地的關鍵問題,而高密液冷技術應用在智算領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大模型API的日均調用量在2024年就突破了億次級別。每一次用戶與AI對話,都需要消耗大量算力,相當於百萬臺普通電腦的計算能力。以電影特效渲染爲例,在《流浪地球3》的後期製作中,單幀畫面的渲染時間從原來的3小時縮短到15分鐘,背後是5000臺GPU集羣在持續工作。這表明,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算力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算力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狂飆”。
綠算——
“吃幹榨淨”沿海綠資源,
算力全鏈低碳
在距離無錫200公里的鹽城,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首個分中心鹽城超算中心落戶於此。憑藉豐富的綠電資源和冷能利用潛力,這裡的算力既綠色又低碳。
“我國的算力基礎設施經歷了傳統數據中心、定製數據中心和智算中心三個時代,綠色低碳始終是算力發展的重要原則。”鹽城超算中心副主任毛運航告訴記者,鹽城已建成全國領先的可再生能源應用開發示範基地。“十四五”期間,鹽城新能源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可滿足超200萬標準機架供電需求。黃海新區當前光伏發電量達5.83億千瓦時,可以支撐約2萬個標準機架、30EFLOPS智算規模的建設。
同時,綠色算力也在反哺能源設施。鹽城超算中心運營管理方是石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蘇棋盛表示,使用綠色算力的超級計算機能夠精準預測風資源、優化風電場佈局、評估發電量。目前,已經完成2000多個風資源項目的設計評估,帶來更多的風力發電資源。
在具體的綠色技術應用上,鹽城超算中心及相關算力集羣也有不少創新實踐。蘇棋盛介紹,目前已在推廣整機櫃服務器、AI服務器、液冷服務器等高效IT設備,這些設備能從源頭減少能源消耗;還在探索應用自然冷源電力模塊、液冷等節能新技術,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不遠處的鹽南高新區,鹽城綠色數據中心同樣使用綠電。寬敞明亮的機房內,高大的黑色機櫃整齊排列,服務器指示燈交替閃爍,片刻不息。“支撐這些數據運算的電力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新能源發電。”鹽城綠色數據中心運維負責人介紹。
去年發佈的《鹽城市加快推進算力發展及應用三年行動計劃》顯示,要促進綠色算力發展。“計劃裡一方面統籌推進儲能電站建設,另一方面引導沿海豐富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就近輸送至算力中心,滿足其用電需求。”相關負責人介紹,爲了讓綠色電力的使用更可持續,鹽城還推動本地新能源企業與算力中心簽訂長期綠電交易協議,在降低綠電使用成本的同時,不斷提高算力中心的綠電消費比例,打造長三角地區綠色算力成本窪地。
此外,鹽城還充分結合本地資源稟賦,推出了多項“算力+”綠色創新模式。在製冷環節,推出“算力+LNG冷能”模式,即把接收站儲罐內的LNG經加壓輸送到換冷站,與低溫介質完成換冷後,再將低溫介質輸送至算力中心,與空調換熱器交換溫度爲機房供冷,有效降低數據中心PUE值。
而“算力+深海冷凍水”模式則引入深海低溫水,與機房冷凍水換熱帶走熱量,實現基本無電力製冷,進一步減少能源消耗;“算力+海源熱泵”模式利用自然水源作爲中央空調製冷冷源,通過熱泵機組冷卻冷媒爲建築供冷,且海水作爲冷卻水使用時,無需傳統冷卻塔,可部分甚至全部取代傳統空調和供熱系統中的製冷機與鍋爐。“我們就是把沿海綠色資源‘吃幹榨淨’,讓綠色電力應用不斷走向深入。”
巧算——
24萬套算力織就“大電網”,
企業調用像“寄快遞”
剛剛結束的第九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上,南京市數據局與拉薩市數據局簽署《城市算力網“結對子”合作協議》,將構建南京—成都—拉薩高速直連網絡,實現南京市與拉薩市算力協同調度。
“算得早,不如算得巧,‘東數西算’就是算力的巧妙運用方式。”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劉韻潔說,本次大會發布的“全域一體化數算網調度平臺”就如同全國性的“算力快遞站”。依託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它能夠把分散於全國各地的算力、數據以及模型,如同“包裹”一般在全國範圍內靈活調配。
以往,“東數西算”工程推進過程中難題重重,存在“算不了”(地方算力不足)、“算不好”(跨區域調度不暢)、“算不起”(成本高昂)等困境。劉韻潔表示,有了這個新平臺後,企業調用算力變得極爲便捷,就像用手機下單寄快遞一樣,哪裡有需求,資源就能快速且划算地被調配到哪裡。
據瞭解,該平臺還實現了“全分佈、全要素、全業務”調度。不論算力位於全國173個城市中的何處,不管是數據、模型還是網絡資源,也不論應用場景是AI訓練還是工業計算,都能通過此平臺一站式統籌安排。目前,平臺已成功接入24萬多套算力資源,有效地將零散的“小電站”整合連接成“大電網”,極大程度減少了算力資源的浪費。
該創新性成果不僅突破了“東數西算”的落地瓶頸,也爲各行各業使用算力提供了極大便利。劉韻潔表示,未來企業研發、運行模型,無需再自行建設機房、購置設備,直接調用全國的算力資源即可,這既能降低企業成本,又能提升創新速度。長遠來看,普通民衆也將間接受益,享受到更快的網速、更智能的服務,而這些都離不開高效算力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