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基建“急剎車”,IDC公司的“囚徒困境”與突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隨着AI技術迭代與巨頭資本開支收縮,算力基建“急剎車”正在上演。
此前,飛利信(300287.SZ)、蓮花控股(600186.SH)、錦雞股份(300798.SZ)等多家公司相繼終止數億元算力租賃合同,揭開了行業供需失衡的冰山一角。
而以萬國數據(9698.HK)、潤澤科技(300442.SZ)爲代表的IDC上市公司,則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無人敢率先停下擴張腳步,頭部企業負債率大多突破65%警戒線。
近期,交易所對IDC行業REITs的審慎審查,亦折射出監管層對企業底層資產質量與行業增長預期的關注。
業內警示,若算力卡資源短缺與需求疲軟持續疊加,IDC行業或面臨“黑犀牛”式系統性風險。此外,當行業從規模競賽轉向效率比拼,如何化解高槓杆危機、提升資產質量,將成爲決定上市公司能否穿越週期的生死命題。
最新監管動態顯示,多地將開展算力資源大摸底,這場由政府有關部門主導的統籌行動,正在劍指數據中心盲目擴建的亂象。
算力基建狂熱退潮
當前,全球市場正經歷算力發展範式轉變。
以微軟爲例,這家AI領域的領軍企業兼OpenAI主要投資方,此前曾規劃投入800億美元建設AI數據中心。但最新動態顯示,該公司正在終止部分數據中心租約並縮減AI預算。據TD Cowen投行報告,微軟已開始撤銷在美國多個數據中心的租賃協議。
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揭示了更廣泛的市場趨勢:自今年1月DeepSeek發佈以來,其“能源+AI”主題投資組合持續走弱,反映出市場對AI基礎設施板塊正在進行系統性價值重估。
值得注意的是,原預計2026年底出現的全球數據中心產能高峰,現已提前至2025年;2024-2027年間,供需關係將逐步改善,但數據中心平均利用率仍將維持在歷史均值之上。
這一轉變標誌着海外算力市場進入理性調整期,傳統的高算力、大帶寬、高能耗發展模式正被“資源效率優先”的新範式所替代。
國內市場同樣顯現降溫跡象。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算力規模已達246 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長超65%,各行業算力應用項目超過1.3萬個。但與此同時,智算中心實際運營狀況堪憂:平均機櫃利用率僅20%-30%,部分企業級中心甚至低至10%。
當前市場格局亦呈現明顯分化:頭部互聯網企業、資金充足的AI公司及行業龍頭多自建算力設施,而其他企業主要依賴第三方算力租賃。
在此輪變化中,算力租賃板塊最先感受到寒意。
2023年,衆多與AI無關的上市公司紛紛跨界佈局算力租賃。但到2024年底,情況急轉直下,多家企業終止了數億元的大單。
去年10月,由於GPU服務器未能按期供貨,飛利信終止了近11億元的算力租賃服務合同。同年11月,蓮花控股披露,終止6.93億元的GPU服務器採購合同。錦雞股份也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終止了一筆約9.22億元的算力服務合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了解到,在利用率低迷、租賃價格下行的市場環境下,多數智算中心年收入難以覆蓋半數運營成本,若要取得投資回報更是未見曙光。
近期,有關智算中心項目審批被叫停的消息開始在業內流傳。
另據IDC圈不完全統計,2025年一季度,中國大陸共有165個智算中心項目出現新動態,其中,95個(58%)項目處於已審批籌建狀態、54個(33%)處於在建或即將投產狀態、但僅16個(10%)處於已投產/試運行中狀態,尚在建設和醞釀中的項目佔據絕對多數,真正落地運營的不多。
4月16日,關於地方發展改革委摸排算力的信息開始爆出。據財聯社報道,自本週起多地將陸續下發關於開展算力摸底有關⼯作的通知,摸底工作涉及已建、在建和擬建算力中心項目,摸底數據將作爲國家算⼒資源統籌佈局的重要依據。據報道,相關部門此舉旨在從更高層面統籌規劃,避免各地盲目重複建設。
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的最新動作,一定程度折射出行業面臨的供需失衡、資源錯配等結構性問題。下一步,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有望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當前,諸多地區存在投資力度過大、資源分配失衡的現象,具體表現爲房屋建設與機房建設出現過剩情況,而非算力資源本身過剩。”有算力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換言之,已建成的大量機房,如果無法獲取必要的算力卡資源去吸引客戶,那麼將處於閒置狀態。
IDC行業“黑犀牛”隱現
在行業整體面臨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數據中心相關上市公司的風險變數逐漸凸顯,一隻潛在的“黑犀牛”正隱現於市場之中。
作爲國內最大第三方IDC服務商,截至2024年年末,萬國數據負債率達到67.86%。與之相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潤澤科技負債率爲66.02%。
上述高負債現象並非個案,而是數據中心行業的典型特徵。重資產屬性導致企業依賴債務融資擴張,但項目回報週期長,短期償債壓力與長期現金流生成能力嚴重失衡。
以潤澤科技爲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流動負債達到42.33億元,但貨幣資金卻不足30億元。
一旦再融資受阻,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爲緩解債務壓力,企業轉向基礎設施公募REITs,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
但近期交易所對萬國數據、潤澤科技REITs項目的反饋意見,透露出監管層對數據中心行業高增長預期的審慎態度。
4月1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發佈了對萬國數據、潤澤科技REITs的受理反饋意見。
記者注意到,兩個項目都被要求補充披露重要終端客戶的基本情況、業務發展對項目現金流及運營穩定性的影響等;覈查運營支出和收入,要求對比同行業可比項目分析支出合理性,說明收入相關情況及影響是否消除。
在項目估值方面,兩所均關注要求企業結合行業實際增長情況和項目自身特點評估增長率取值合理性,並關注資本性支出預測,要求企業說明預測期內資本性支出情況、與歷史水平及運營年限的匹配度等。
從監管反饋內容來看,交易所對IDC行業REITs項目的審查重點聚焦於底層資產的真實質量與可持續性。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這種穿透式監管要求凸顯出對項目抗風險能力的嚴格把關。
此外,行業需求端也陷入價格戰泥潭。運營商雲和公有云廠商通過捆綁服務低價競爭,第三方IDC公司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去年上半年,多家IDC公司毛利率出現下滑。
在行業供需格局與監管審查趨嚴的雙重壓力下,IDC企業如何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發展成爲關鍵命題。
關於IDC行業增長是否會出現逆轉趨勢,記者從業內聽到兩方面觀點:
其一,就現有客戶與業務而言,行業形勢或許不會發生根本性逆轉。鑑於客戶與現有服務提供商之間已形成較強的黏性,且客戶自身存在持續的業務需求,因此,他們不會輕易更換服務提供商。
其二,然而,業界對於算力過剩的擔憂並未因此消散。關鍵因素在於算力卡資源的獲取受限,特別是英偉達的相關產品。儘管當前市場存在閹割版的算力卡(如H20系列),但這些產品仍受到供應限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整體來看,算力板塊的高增長敘事正在退潮,但並非終結。短期看,市場需消化過剩產能,IDC企業面臨殘酷洗牌;長期看,理性回調將促使行業走向更健康的供需平衡。
但能否穿越週期,取決於企業能否在財務穩健性與技術前瞻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正如某液冷行業負責人對記者所言:“未來的贏家,不是擁有最多機櫃的公司,而是能用最低成本提供最高效算力的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