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遠離腦中風!慈院蔬食救健康護地球 獲健康行動最佳創意獎
▲心臟內科專家張懷仁醫師專題分享「藥食同源:全植物飲食,健康永續的最佳處方」。(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懷仁10月19日在2025健康永續暨蔬食市集第二天活動開場演講「藥食同源、全植物飲食的科學實踐」;營養科團隊則以愛心結合創意所研發的「彩蔬蘋果芋泥卷」獲得健康行動低碳蔬食組「最佳創意獎」肯定。
聯合國第二十八屆氣候峰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和疾病加劇,至少影響兩億人的生命健康。爲突出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蔬食減碳成爲本次永續活動推廣的重點。
▲「彩蔬蘋果芋泥卷」獲得健康行動低碳蔬食組「最佳創意獎」肯定。由營養科主任劉詩玉(左)和廚師莊淑倩(中)代表受獎。
19日上午十點,心臟內科專家張懷仁醫師專題分享「藥食同源:全植物飲食,健康永續的最佳處方」。張懷仁不只在臨牀照護病人,也長期投入醫學及素食研究,並親身實踐科學蔬食。張懷仁醫師指出,膽固醇是造成身體發炎反應,粥狀動脈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大家常說「好心腸」是正確的,腸道健康和心腦緊緊相連,沒有好的腸道就無法擁有好的心臟。
▲▼花蓮慈院作品「彩蔬蘋果芋泥卷」採用在地小農芋頭,以愛心、低碳結合創意,傳達健康意識和對花蓮農業的關懷。
臺灣人熱愛吃蛋,尤其紅肉和蛋經過腸道菌代謝後會產生氧化三甲胺,和膽固醇一樣會造成動脈硬化、腦中風和心臟衰竭。但黃豆和大豆蛋白的蛋白質甚至高過肉類,與雞蛋相當。而依據美國與臺灣的健康前瞻性研究數據顯示,素食者有較低的血壓和血糖,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下降60%以上。張懷仁以他自身實踐全植物飲食鼓勵大家,全穀類加澱粉豆就可以提供完整蛋白質但不含膽固醇,正確選擇蔬食不但不會營養不良,還可以攝取更多樣的營養價值,也讓自己的健康永續。
緊接着,大會表揚推廣蔬食餐桌,用心詮釋「美味與環境」共生的蔬食競賽得獎作品。主辦單位從超過50道菜餚,最終選出九道獲獎作品。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以「彩蔬蘋果芋泥卷」獲得《低碳蔬食》組的最佳創意獎。
▲花蓮慈院參與健康永續暨蔬食市集,以綠色醫療護地球護健康的健康永續行動,吸引許多民衆駐足瞭解。
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設計「彩蔬蘋果芋泥卷」的初衷,是希望能幫助0403大地震後的花蓮農友,選用花蓮當地南華村盛產的芋頭降低了油脂含量,卻保留了芋頭與餡料的原始香氣和鬆軟口感,不僅能減少過多熱量攝取,也能增加飽足感,讓這道料理兼顧健康與美味,在保留美味的同時,減少動物性廢氣的排放,並傳遞友善環境的理念。推動素食營養與減碳觀念,也希望喚起民衆在飲食的健康意識和對花蓮農業的關懷。
連續兩日的市集活動,19日,慈濟北區志工也端出拿手的炒米粉結合豆包、毛豆,讓民衆嚐到的美味蔬食,也是營養均衡的素食,真的很不一樣,同時呼應大會主題,希望將永續落實於生活中,蔬食不但是關於怎麼選擇飲食,也是支持永續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