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談判陷膠著 環團警告:軟弱條約是背叛
多個民間團體與非政府組織則呼籲各國堅守「塑膠減產」的核心目標,並修正談判程序,防止部分國家以拖延戰術削弱條約力度。記者曾原信/攝影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今天邁入第五天,會議即將進入下半場關鍵階段,條文草案能否拍板定案,各界高度關注。最新外電指出,美國在談判開幕前已向多國發函,明確反對在條約中納入塑膠減產及限制化學添加物的條款,理由是此舉將推高塑膠製品成本。
美方立場與全球石化產業一致,凸顯經濟利益與環境目標之間的衝突,也爲談判進程增添不確定性。多個民間團體與非政府組織則呼籲各國堅守「塑膠減產」的核心目標,並修正談判程序,防止部分國家以拖延戰術削弱條約力度。
國際倡議聯盟「擺脫塑縛」指出,談判即將進入關鍵時刻,但仍未踏上保護人類與自然的正軌。全球民意已明確支持大幅減少塑膠的生產、消費與污染,多數政府亦持相同立場,但少數石油與塑膠生產國採取拖延戰術,讓談判陷入僵局。
「擺脫塑縛」強調,時間所剩無幾,條約必須納入具法律約束力的生產與化學品規範,推動可行的解決方案。包括拾荒者、前線社區居民、科學家、醫護人員、兒童與青年、婦女、企業及非政府組織等觀察員,也齊聲呼籲各國代表加緊談判,改善流程、信守承諾,確保最終達成一項有意義且可執行的條約,終結塑膠污染。
綠色和平組織塑膠公約談判代表團負責人葛蘭姆.福布斯(Graham Forbes)指出,上屆在釜山舉行的談判會議,以及法國尼斯的聯合國海洋大會上,各國曾承諾展現雄心,而這份雄心的核心正是削減塑膠生產。他警告,一份無效且軟弱的條約,不僅是對承諾的背叛,更將加重全球南方的環境與社會負擔,並助長全球最大污染者的氣焰。
福布斯呼籲,各國必須挺身而出,推動一項能夠實際削減塑膠生產的條約,以兌現對全球公衆與環境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