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球員“脆皮”嗎?運動醫療專家這麼說

原題:“擔架都不夠用了!”蘇超球員“脆皮”嗎?運動醫療專家這麼說

“沒有假球,全是世仇”“蘇超”比賽場上火藥味與壓迫感十足,經常出現4—5名急救人員擡着擔架往返奔跑的場面。有時多名球員同時倒地,甚至出現擔架不夠用的情況。與其他聯賽相比,“蘇超”球員似乎更容易出現抽筋和受傷,難道“蘇超”太過“脆皮”?近日,南京市第一醫院運動關節科主任醫師蔣逸秋走進交匯點播客“蘇超大白話”節目,對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進行解釋。

蘇超運動員爲何抽筋多?

爲什麼“蘇超”球員到了比賽下半場,會出現大面積抽筋的情況呢?對於這個問題,南京市第一醫院運動關節科主任醫師蔣逸秋認爲,蘇超作爲城市業餘足球聯賽,參賽球員大部分爲業餘球員,他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例如消防員、體育老師,外賣員、學生……這些球員在賽場上容易出現身體狀況,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專業且高強度的系統性訓練,以至於沒有足夠的體能儲備。

例如“蘇超”運動員很少會在高原訓練進行提升攜氧能力的封閉訓練。體能訓練的缺少,再加上球員的好勝心與榮譽感,使得球員往往會透支自己的體能和運動機能,這就很容易導致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出現肌肉拉傷、心率過快等身體不適情況。

作爲長期在專業運動隊進行醫療保障的蔣逸秋,他從運動醫學角度來看“蘇超”球員,覺得他們雖然是業餘的體能,但卻有着專業的態度,“實際上在體能不支的情況下,有些拼搶是很容易受傷的,但運動員沒有退縮,精神可嘉,這讓我很感動。”

同時也是本次“蘇超”南京賽區的醫療保障團隊成員,蔣逸秋表示他們正努力爲運動員提供高質量的醫療保障。“現在運動醫學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治療手段和技術不斷更新,不怕隊員有傷病,就怕隊員沒有及時治療。”

蔣逸秋主任介紹,現如今30歲以上的老將越來越多,這背後除了有運動訓練的科學性不斷提升,也和醫療保障團隊的努力分不開。“有些運動員做完手術當天就康復了,而且這種康復是讓運動員能重返賽場,而不僅僅是把他治療好。” 蔣逸秋說。

運動關節科可以做什麼?

給運動員裝人工韌帶,給老年人置換膝蓋,給小朋友治療平足症……如今的運動醫療科學究竟有多“硬核”?蔣逸秋以他所在的運動關節科的工作內容舉例。

“這一科室實則是運動員的‘健康衛士’。”蔣逸秋介紹,南京市第一醫院運動關節科是江蘇省體育局訓練中心的醫療定點保障單位,承擔着在寧的國家隊、省隊以及部分體育院校青年隊等隊伍的醫療保障工作,並且會定期開展巡診,並對發現有問題的運動員進行積極的治療和康復。

除了針對運動員,科室主要面向老年人。特別是在關節外科方面,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漸提高,老年人的關節健康問題越發受到關注——關節“出廠設置”時的使用壽命,已與當前的人均壽命無法匹配。很多老人到了七八十歲,心肺、消化等身體各方面機能仍然良好,但是關節出現磨損。

“這個時候我們就像一臺汽車一樣,發動機離合器都很好,輪胎有點磨損了,咱們就換個輪胎繼續跑。所以關節外科又叫成人重建外科。關節廢掉了,我們就給他換一個人工的。”蔣逸秋表示,一般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可達25至30年,即使使用較頻繁,也能維持15至20年。所以對於60至65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關節磨損嚴重以致明顯影響日常生活,科室可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此外,足踝外科也是科室的一大技術特色,所以科室爲足踝極易受傷的足球運動員提供醫療保障。除了專業運動員,科室也積極保障體育愛好者等對有運動需求的普通人羣。

普通運動愛好者應該如何鍛鍊?

對於體育愛好者,蔣逸秋建議其評估自身的運動體能,進而判斷自己適合的運動。依據“運動是良藥”的理念,目前很多醫院開設了運動處方門診,通過運動治療代謝性疾病及肌肉骨骼系統疾病。體育愛好者可以在專業的運動醫學醫生處進行體適能評測,醫生會依據體重、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及強度等方面的評測結果開具運動處方。運動處方包括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頻次三個方面。

在和許多想運動的朋友交流時,蔣逸秋髮現一些人認爲運動項目最重要,然而從專業角度考慮,儘管項目選擇具有一定重要性,“但是要讓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動起來,頻率最重要”。

運動醫學理論說明,達到健身效果的運動需要保持每週3至5次的頻率,如果沒有培養運動習慣,則很難達成效果。“動起來比去動什麼要重要。一個平時沒有任何運動習慣的人,吃過晚飯,非常累了,但他還是出去走5分鐘,這也是邁出了勝利的一步。”

同時,爲實現健身效果,每次運動需持續30分鐘以上,並且應選擇中等強度運動。關於運動強度,蔣逸秋指出可參考梅脫指數對運動進行劃分:梅脫指數0至3爲低強度運動,如散步;3至6爲中等強度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等;6至9爲高強度運動,如踢足球、打籃球、100米跑等。運動心率也可作爲運動時的參考標準。最高心率的簡易參考公式爲“220減去年齡”。

但蔣逸秋提醒,不要每次運動都追求達到最高心率,也要評估心臟功能是否良好。出於實際情況考慮,醫生會將運動的最高心率定義爲“220減去年齡”後再打8折。

老年人鍛鍊要不要加強力量訓練?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蔣逸秋表示,隨着年齡增長,腿部肌肉不斷流失,一直保持跟年輕時一樣的肌肉力量也很難,但是流失得越快,可能衰老得越快。腿部的肌肉流失會導致無力,老年人在特殊路況下跌倒,進而可能引發骨折,尤其是大腿髖關節周圍的骨折。

在骨科教科書上,這種骨折被稱爲“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因爲部分病人由於無法耐受手術選擇保守治療,進而長期臥牀引發併發症,最終可能導致遺憾離世。爲儘可能減緩肌肉流失速度,蔣逸秋建議老年人需要“堅持走一走動一動”,同時也應選擇和當前年齡段相適應的運動項目。肌肉對關節和骨骼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例如在跌倒後身體有足夠的肌肉和脂肪作爲緩衝,或者肌肉劇烈收縮保護骨骼並穩定關節,從而避免脫位或骨折。

此外,運動後是否成功“超量恢復”也值得關注。例如在進行高強度訓練後,腿部肌肉出現輕微痠疼,休息一天後如果能恢復,說明訓練量合適,並且在休息恢復後,體能和技戰術水平會有所提升,而“如果練不到肌肉痠疼,你可能永遠進步不了”。但是如果受傷部位在三五天後仍然疼痛,蔣逸秋認爲這不是超量恢復,而是身體因過度運動受傷拉響的“警報”,“這時候我們要尋求專業的運動醫學醫生去診斷、治療、康復,這樣才能讓我們享受運動的快樂,而避免運動帶來的各種傷害”。

從運動科學的角度再看“蘇超”賽事,不僅能夠深刻體會到運動員的艱辛,也能感受到科學訓練和醫療保障的重要性。同時,公衆也無需過分擔憂足球運動的危險性。與衆多運動項目相比,足球運動成本和場地要求不高,並且對參與者的身材沒有過多要求。足球的魅力在於能夠讓大家團結在一起,並用足球的語言進行交流,是優秀的團隊項目,也是大衆體育中非常推薦的運動項目。憑藉專業的運動醫學指導以及完善的醫療保障,從“蘇超”賽場上的拼搏,到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鍛鍊,人們都能在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成效時,也能成功規避運動損傷的風險。

記者 安瑩 範傑遜 實習生 王雨婷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