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慧/風吹稻浪處,誰能歡笑收割?從古人吟詠芒種 體會耐心蘊藏的智慧

季節示意圖。圖/AI生成

芒種本是播下帶有芒刺穀物的時節。熾熱的陽光灑落,剛插完秧的稻田泛起粼粼波光,恰如農人的辛勤在光影間躍動。

昔日,農夫們低頭彎腰于田間耕作,完美詮釋着我們自幼琅琅上口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是對莊稼人揮汗如雨工作的真摯頌歌。而今,在喧囂忙碌的城市叢林裡,我們早已遠離了稻田的泥土芬芳,漸漸失落對節氣更迭的敏銳感知和親密連結。

然而,自然運行的恆久節奏,從未與我們生活韻律背離。

芒種的到來無聲地提醒我們:生活不僅是及時把握稍縱即逝的時機,更是在不確定的未知中尋覓真實的篤定,讓如火的熱情點燃進化的可能,以堅韌的努力提升自我升級的成果。同時,它也深情叮嚀:在揮汗耕耘與歡笑收穫之間,耐心與毅力或許是生命最深沉也最強大的力量:靜候成熟的時機,坦然無慾地接受結果。

當我們學會以農人的誠懇目光審視自身的工作與生活,便能洞悉生活的不確定性,實爲生命的常態。唯有日復一日的修練,提升自身的軟實力,才能使自己的潛能不斷開展、能力進化。一如農夫精心耕耘,無論是面對狂風驟雨的挑戰,抑或豔陽高照的考驗,都無所畏懼。我們都以莊稼人篤定的耐心與執着,辛勤耕耘生命的沃土。因爲我們深知劉潤說的:硬技能或許能帶我們「上場」,而軟技能卻是讓我們的人生不斷「升級」的關鍵。

耐心等待的農耕智慧

當我們真正領悟播種與收穫之間,須學會與自然四時和諧共處,須懂得感激生命旅途中每份微小的恩賜,我們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豐盈起來。正如史丹佛大學傳奇教授詹姆士.馬其(James G. March)那句充滿智慧的洞見:「老師的工作是構建一個世界,使人們得以通過自己的眼睛,發現自己應當踐行的道路。」而千百年來詩人筆下的芒種意象,亦教會我們:真正的進化與蛻變,不僅倚靠知識的積累與技藝的精進,更需要那份源自內在的堅持與等待的智慧。

正如詩人范成大在〈梅雨五絕〉中所寫,在青黃不接之際,我們只需再忍耐些時日,心中的「蚤秈稻」便可登堂入席。透過描寫芒種的詩句,我們彷彿看見彎腰插秧的農人,汗水落入泥土,終因懷抱希望、耐心等待,方能迎來生命的豐收。這份面對困境的沉穩與堅持,正是生命進化的智慧--

「乙酉甲申雷雨驚,乘除卻賀芒種晴。」古人云:「春爭日,夏爭時」,其中「爭時」道出芒種時節農事的緊迫與繁忙。詩句描繪雷雨過後的晴朗天空,彷彿是上天賜予的及時恩惠,讓辛勤的農人得以把握稍縱即逝的良機,將嫩綠的秧苗輕輕插入稻田中。詩中不僅刻畫了芒種時節特有的「搶種」節奏,也流露出詩人對豐收的殷切期盼。

「插秧先插蚤秈稻,少忍數旬蒸米成。」這樸實的詩句點出只要耐心等待數十日的時光,香氣四溢的米飯便會如期出現在餐桌上。詩人也道出耐心背後蘊藏的深遠智慧--對自然規律的敬意,對時序流轉順應的和諧。這份來自農耕文明的觀察,「耐心」不正是我們在當代快節奏社會中最應重拾的「返璞歸真」能力嗎?

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進步,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時間的醞釀中慢慢成熟。正如我們常看到的現象:進化的力量正如「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最有價值的成長,不是瞬間迸發的靈感,而是透過持續不懈的努力與靜心等待,最終綻放自我實現的光彩,這就是毅力「耕耘」出來的成功滋味。

順勢而爲的啓示

推窗而立,晚風送來陽臺上梔子花的幽香。遙想千年前詩人筆下的芒種景象,恍惚間,記憶裡初見新稻的喜悅,以及清香浮現的驚喜,在此刻突然涌現。竹笠蓑衣漾開的身影映入眼簾,耳邊似乎響起兒時阿公在田間與人唱和的歌聲。范成大筆下變化萬千的芒種時節,雖與今日相隔千年,但對披星戴月的辛勤工作者而言,對「新秧入泥時」的相同企盼卻與今日你我的心境無異。

秧苗懂得何時抽穗,蟬蛹知曉破土的節奏,而我們呢?是否該重新思考自己與自然、與時間、與生活的緊密關係?生命的進化從不背離自然的韻律,而是在每一次躍進的時刻,尋回莫忘初衷的信念,拾回那些被遺忘的生命溫柔。

當我們彎腰插下翠綠的人生希望時,我在芒種的節令彷彿讀懂了自然輕聲訴說的密語:時光從不催促萬物成長,而是讓一切順應天地的週期,在週期中順勢而爲,善用時機做出規劃與行動。農人的菱歌聲在稻田間飄蕩,此刻,芒種的智慧恍若穿越千年時空,向我低語着收割與進化的人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