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嫺:讓高質量研學成爲科學教育變革的助推器 | 智見
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科技傳播·智見
COMMUNICATION
gg
2025年1月16日,教育部印發新年一號文件《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圍繞育人方式變革、師資隊伍建設等關鍵環節對科學教育進一步精準發力,強調更加重視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讓每個學生都成爲“科學小達人”。
當前,研學教育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已然要成爲科學教育實踐中的“新頂流”。
據報道,2024年國內研學遊人數增長2倍,海外研學遊人數增長120%。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憑藉着生動的實踐活動和真實的學習情境,研學兼容了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優勢,既極大地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給孩子們提供了與科研人員、研究機構深度接觸的機會,也通過“遊中學”“做中學”的方式,讓抽象的知識概念化成鮮活的實踐記憶,在自由探究中最大程度激發每個孩子的創意和行動能力。
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背後,科技研學也暴露出許多新的問題,亟待深思和改進:一是研學尚屬新興產品,當前市場魚龍混雜、准入門檻較低,許多研學機構往往由旅行社轉型而來,重盈利而輕教育,一些天價研學產品實則以遊代學,僅僅在各個博物館、機構、景區打卡一遊,弱化了研學真正的教育價值;二是科技研學相關的專業人才短缺,由此導致研學課程設計缺乏深度,甚至錯誤百出,遑論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做出專業指導。
一直以來,上海科技館非常重視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致力於探索科創教育的新模式、新邊界。
2024年,上海科技館與敦煌研究院聯合推出“科學與文化融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敦煌實踐行動,對科技研學進行了一次大膽創新。項目由科技和文化兩個頭部場館聯合策劃推出,保障了研學的公益屬性和教育品質。在學生選拔上,項目堅持秉承着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評委一不問成績,二不問學校表現,而是側重於考察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熱情和多元的實踐經歷。
通過在上海百所學校中重重“海選”,40多名中學生脫穎而出,前往敦煌開展了爲期5天的科學和文化融合之旅。期間,講師團爲研學質量提供了關鍵支撐:其中既有敦煌研究院的資深專家精心授課,也有資深天文學家全程跟團互動。孩子們不僅在親身實踐中感受科學和文化的魅力,還通過與專家學者的深度互動,進一步激發了對研究學習的熱情。
一路上,孩子們問題不斷,有人注意到莫高窟、榆林窟都是依河而建,思考河水在造窟中的作用;有人計算如何開鑿石窟最省力,有人好奇指星筆的設計原理……在這場研學中,科學學習不再是扁平的認知移植,而一次次孩子們與世界、與生命的深度對話。
寒假來臨,又一波研學熱潮正在開啓。孩子們對世界、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需要更多優質的研學產品去承載,也需要社會各界共集資源、通力託舉。
首先,需要文旅、教育等部門通力合作,加大對各地優質研學資源的挖掘和佈局,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機構准入標準,加強對研學市場的規範和監管,推動研學產品的專業化與標準化。
其次,亟待加強科技研學的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構建科技研學從業人員的准入、培訓和評估體系,不斷提高科技研學從業者的專業門檻,保障課程設計的科學性與深度。
此外,可由科學家、教育專家、博物館專家、媒體等組成跨領域的研學智庫團隊,從指導課程開發,到提供實踐支撐,再到打造場景賦能,探索構建多方協同的研學開發機制。同時,在產品設計中充分考慮調動家校網絡,讓研學效果持續延續到學校學習和家庭教育中,讓研學真正成爲科學教育生態的有機部分。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在呼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好的科技研學,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旅行,而是一次心靈的觸動,一次科學夢想的揚帆試航。要讓科技研學真正成爲科學教育改革的助推器,最終離不開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讓高質量研學蔚然成風,讓更多“科學小達人”在創新之旅中持續成長,方能爲科技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本文作者宋嫺研究員是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博協青工委常務委員,入選上海東方英才上海市領軍人才;文章將刊載於《世界科學》雜誌2025年第4期“科技傳播智見”欄目。
《世界科學》雜誌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路徑選購
訂閱方式一:
“雜誌鋪”訂閱有折扣~
訂閱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訂閱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