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失智父到安養院不孝?孝女淚灑診間 醫嘆時機錯了

醫師表示,部分早中期的失智患者,被送到24小時安養中心後,因覺得被放棄,出現憂鬱情況。(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家有失智的長輩,是否該送安養中心,是許多家庭面臨的抉擇。神經內科醫師甄瑞興表示,早中期的失智患者,還能認人、有情感連結,此時送24小時的安養中心,是不恰當的,他分享有位輕度失智的老先生,被送到安養中心,自認被女兒遺棄,因此造成拒食、重度憂鬱,反而加速認知惡化。

亞東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神經內科醫師甄瑞興在《健康大錢線》節目中指出,對早中期失智患者的照顧,建議可先採取日照中心,結合家中陪伴的方式,後期認知退化明顯,再考慮送24小時機構照護。

甄瑞興表示,他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位輕度失智的老先生,原本都由女兒陪他就醫,每次走進診間時,他都揪着女兒的衣服,非常依賴女兒,但前一陣子隔了兩個月纔回診,卻是插着鼻胃管,坐在輪椅上,由女兒推進來。

甄瑞興表示,老先生進診間後,生氣地大拍桌子,說「不要養小孩了,我女兒不要我了」,一旁的女兒流着淚很傷心對他說,「我該怎麼辦?我是獨生女,我這樣照顧爸爸,弄到快要離婚了,也花了很多錢,把爸爸送去安養中心,沒想到送去後,爸爸變成這個樣子。」

甄瑞興表示,經過進一步瞭解,老先生被送到安養中心後,認爲女兒不要他了,不吃、不喝、嚴重憂鬱,安養中心就給他放鼻胃管,老先生髮脾氣、躁動,就把他綁起來,不到2個月,老先生完全變了一個人。

甄瑞興表示,對於尚能認得家屬的早中期失智症患者,此時送24小時安養中心是不恰當的,但到了後期,患者忘了你是誰,看到女兒以爲是護理師,看到護理師以爲是女兒,這時候送至安養中心,就是一個相對較爲可行的方式。

甄瑞興表示,早中期的失智患者,還能認人、有情感連結,太早送24小時的安養中心,可能會讓患者以爲被放棄,出現拒食、重度憂鬱,甚至加速認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