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R引資本市場關注 谷月涵:技術進度仍在初期階段
▲聚界潔能董事長谷月涵指出,核融合比核分裂更安全、無核廢料問題;而SMR雖具應用潛力但仍應謹慎評估。(圖/記者潘姿吟攝)
記者潘姿吟/臺北報導
美國近日提出可協助臺灣解決能源問題,並推動SMR合作,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爲潛在的外交工具。聚界潔能董事長、有「臺灣先生」之稱的谷月涵表示,從長遠趨勢來看,SMR確實是一項值得臺灣思考的選項,特別是對國土面積有限的島國,更具部署上的彈性。他提到,「若SMR能被設計爲『離岸使用』,如:部署在船上,一次加料後可連續運作10年,用完再將整體反應器船隻送回原地處理,這樣的運用方式在安全與便利性上具備優勢,對臺灣也許是更可行的路徑。」
然而,谷月涵也提醒,目前SMR技術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美國目前僅拿到設計執照,離真正商轉還有一段距離。」雖然近來SMR在資本市場已有所表現,但他觀察,實際進度仍然有限。
除了談SMR,谷月涵更希望釐清外界對「核融合」的誤解。他指出,核融合與傳統核分裂在技術本質上完全不同,兩者不能混爲一談。「融合與分裂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很多人只要聽到『核』這個字,就會害怕,這其實是因爲不瞭解。」他說,核融合在安全性上遠優於傳統核能,也不會產生長期難以處理的核廢料。「聚界潔能所研發的技術,完全不會有輻射或核燃料泄漏等問題,這一點目前還有很多人並不清楚。」
他進一步強調,臺灣完全有能力發展核融合。「我們現在就在做,不是夢想中的技術。」他補充,「臺灣民衆普遍以爲這種技術只能在國外進行,但事實上,聚界潔能已經投入多年,而且進展比大家想像得順利許多」